一、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和光伏這個尖子生相比,自己太落后了。
國家補貼風電的原因在于降低碳排放,補貼光伏的原因也是如此。到了平價時代,光伏可以做到低價上網,那更高電價的風電生存空間在哪兒?
可能還有看官對我國光伏行業有多厲害不是那么清晰,我們看下這張圖。
太陽能電池板在右下角,大概170度左右。是所有行業中最領先的行業。其次是家用電器、鐵路。風力渦輪機(風力發電機組)在80度左右,也算是領先美國,次于鋼鐵行業、紡織品,和建筑材料、工程機械大致同樣級別。
捫心自問一下,這里的風力發電機組領先美國,自信領先GE很多?
上面這張圖可能太籠統抽象了,我們看第二張圖和一組數據。
這張圖簡要介紹了單晶、多晶的產業鏈,從原材料到硅棒/硅錠、到硅片和組件,再到電站。
2019年,中國在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環節產量占全球比例已分別提升至67%/97%/79%/71%/59%;
中國光伏龍頭廠商在全球制造商中亦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且在核心原材料和設備環節,基本不存在被海外廠商嚴重卡脖子的情況。近兩年光伏產業鏈的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逆變器等主要環節,中國企業在產能Top10制造商中分別占據7/10/9/7/5席,尤其在產業鏈上中游領域出現國內廠商規模優勢一邊倒的情況。
光伏發電成本保持快速下降,十年來組件成本從約40元/W降至1.5元/W,系統成本從約60元/W降至4元/W以內,降幅達95%左右,且仍將處于持續下降通道。
以上來自于中信證券行業研究報告。
光伏為何如此優秀?
在光伏行業,技術升級是產業鏈降本增效的基礎,但創新成果的快速商業化和大規模推廣對行業發展和企業利潤提升的推動作用往往大于成果本身。近年來光伏行業通過多晶硅冷氫化、金剛線切片、PERC電池片等技術規模化應用,實現了LCOE的大幅下降,但上述大部分技術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即已發明問世,但在中國廠商加入之前,商業化推廣進展緩慢;而中國得益于制造業生態系統的崛起,包括供應商、人力、設備、物流服務等,使得中國廠商得以將技術在進行市場導入后2-3年時間內快速規模化推廣,成為市場主流,而這一技術成果快速轉化推廣優勢,這也強化了國內制造商的學習能力。
我國光伏設備企業從硅材料生產產、硅片加工、光伏電池片、組件的生產以及相應的純水設備、環保處理、凈化工程的建設、以及與光伏產業鏈相應的檢測設備、模擬器等,已經具備成套供應能力,部分產品如濕法清洗設備、制絨機、擴散爐、管式PECVD、印刷機、單晶爐、多晶鑄錠爐、層壓機、檢測及自動化設備等已有不同程度的出口。
我們看其中一個縮影。就拿市場占有率基本上100%的硅片行業來說吧。硅片行業其實就是用切片機將原始的硅棒或者硅錠切割成薄片,以供電池組使用。
對了,有一個背景知識要說一下。我國整體機床行業不是那么順利。
但是在光伏行業:
以切片機為例,以前切片機要用瑞士梅耶博格、HCT和日本NTC進口設備,但目前大連連城、青島高測、無錫上機都可以提供;
結果就是:
不僅如此,切片機行業還有很多潛能可以挖掘。在南方某省某光伏硅片巨頭的某工廠的200臺梅耶伯格切片機上,使用德國某品牌的潤滑脂,軸承損壞率每年20%,小軸承每年換5次以上。工廠在2019年選用國內浙江摩路新材料定制的潤滑脂進行了國產化替代,軸承損壞率降到了12%,小軸承每年最多換3次。直接成本每年節省100萬,并且降低了軸承停機時間提升生產率,以及減少了軸承損壞時的次品損失。
二、十余年來風電光伏大事記
來看一下過去十余年的風電、光伏發展對比。
在此之前,先看下風電的產業鏈構成。
三、生死關頭怎么辦
對標光伏,風電行業現在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呢?
如果按照某證券公司的說法:玻璃纖維、鋼材的價格一定,上游供應商又有較大定價權,風機產品價格下降空間極其有限,那可以預判的是風電只能斷崖再平穩,然后看著光伏快速發展了。
如果不認命呢?
畢竟干了這么久的風電,還是外行看熱鬧地說一下風機的事情。
一是繼續增加葉輪直徑;一是優化產業鏈,畢竟到了生存的緊要關頭。
我們看葉輪直徑增加的頻率,遠景、運達算是相對比較激進的,比如EN93-1.5、EN111-2.1、EN131-2.2、WD147-2500;在某個時刻,海裝、明陽也都有一定的機型產生,例如H111-2.0MW、MY2.5-145等。
優化產業鏈,據聽說某家廠商做了很多事情去努力達成全部國產化供應鏈,并且對零部件進行相應的貼牌。個人認為這算是在生存壓力下最大化中國制造的最佳選擇。
而一些廠商,可能壓力不夠大吧。
推薦俞天任先生的兩本書:《東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從中小企業的成敗看日本經濟的興衰》、《大泡沫——一切從廣場協議開始》,里面對日本因為日元升值往中國轉移制造業的相關歷史,對我們來思考中國制造的歷史和現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