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是世界各國密切關注并積極探索的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也是我國最具規?;l展潛力的可再生能源。十年蓄力,我國海上風電成為行業未來發展的新增長點,并彰顯出巨大的開發潛力。2019年5月31日—6月2日,2019全球海上風電發展大會在廣東陽江盛大開幕,國內外風電同仁齊聚一堂,為中國,乃至全球海上風電的未來發展共謀壯舉。
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執行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張啟應相信技術進化是海上風電發展的動力引擎,進化機制猶如自然界的生物進化,通過不斷的“組合”和“迭代”,并適應不同環境,從而驅動海上風電的不斷發展。在峰會上,張啟應發表題為《海上風電技術在中國的進化和發展》的主旨演講。
技術的基因決定產品的呈現。張啟應在演講中表示,海上風機所處環境復雜,海上風電開發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保證風機的可靠性是開發海上風電的第一要義。張啟應認為在設計階段植入高效、可靠的產品基因可以實現“一次就做對”,保證海上風機在全生命周期的穩健運行。基于此,風機傳動鏈的進化使得具有高可靠、高效率、便捷的運輸和吊裝特性的半直驅機型成為海上風電發展的最佳技術選擇。
技術的進化突破發展邊際。張啟應認為,海上風機將向具備航空級可靠性的智能機器人方向發展,因為海上風機智能控制正向未來進化:從簡易的PI控制,進化到自適應的控制、模型控制,直至今日實現通過先進的智能傳感技術感知環境、數字模型訓練讓風電機組實現深度學習、人工智能協同決策為風場實現協同控制作用,從風機級的控制技術突破到場級控制技術突破,都會對未來海上風電場的建設提供突破性的支撐。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針對中國獨特的海上風資源狀況,中國海上風機產品需契合中國臺風頻發、低風速、地質水文復雜的獨特環境特點進行進化和發展。
第一,臺風適應性進化。中國沿海區域臺風頻發,海上風電發展需要更好地應對中國海上風資源特有的臺風和海浪挑戰,通過強大的海上風場級數據平臺,搭載個性化的抗臺風控制策略以及后備電源系統,滿足風場的沖擊要求及孤島運行要求,使得機組可抵御超強臺風的侵襲。
第二,風速適應性進化。海上風資源稟賦方面,中國沿海風資源不如歐洲,面對中國海上低風速的情況,需要用先進的手段尋找好的風資源,即需要在風機的設計上著手。設計路線方面,過去30年,技術和理念的創新驅動著海上風機向更長葉片、更大容量、更高效率發展。傳動鏈方面,半直驅技術綜合直驅和雙饋的優勢應運而生,這種技術將航空發動機齒輪箱應用在風機上,大幅提高機組的可靠性和經濟性。此外,在中尺度降尺度的虛擬測風塔技術、智能控制、智慧化運維方面均體現出了不同程度的進化,以適應我國風資源情況。
第三,地質水文適應性進化。海上風電發展需實現海上基礎形式的進化,兼備覆蓋單樁、多樁、高樁承臺以及導管架基礎,以針對不同地質條件以及海洋水文條件設計提供定制化的基礎。在部分海床地質條件不利于固定式的海域,或者水更深的海域,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將“大顯身手”,成為更為經濟的解決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適應于淺水區的漂浮式技術也會成為創新的新課題,成為未來海上風電發展的新方向,張啟應還表示,目前中國還沒有漂浮式海上風機,明陽智能正探索能夠克服臺風及適應中國獨特地質水文條件的淺水區漂浮式風機解決方案,為海上風電由近海進化至遠海提供解決方案。
海上風電勢必走向遠海、深海。與此同時,風電機組進一步大型化發展不僅能夠滿足海上風電場集中連片大規模開發所需,也將有效降低度電成本,提高海上風電場規模開發利用的整體經濟性,提升競價時代的投資盈利能力。明陽智能遵循海上風電技術進化航路,貼合中國獨特環境,緊跟海上風電發展產業趨勢, 10兆瓦海上風機開發已提上日程,將持續引領海上大風機時代,突破傳統海上風電的發展邊際,助力我國海上風電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