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上風電起步最早的國家之一,英國憑借其漫長的海岸線、豐富的風資源,以及主觀上堅定發展海上風電的政策導向,始終領跑全球。那么,英國海上風電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反觀中國海上風電發展,我們又該思考些什么?
概覽(詳見【數說】英國海上風電2017成績單)
2017年英國海上風電發電量20.9TWh,創歷史新高,比2016年的16.4TWh增長27.3%
2017年海上風電發電量占全國總發電量的6.2%
2017年海上風電平均容量系數為38.9%
2017年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1.7GW
2017年海上風電貢獻二氧化碳減排8600萬噸,英國2017年碳排放下降到了1890年的水平
海上風電場建設如火如荼
截至2017年底,英國已完全投運的海上風電場達到33座,總裝機容量5.8GW;部分投運、建成未投運、建設中及做出最終投資決策的有8座,裝機容量4.6GW;通過CfD招標(詳見【市場】引領全球海上風電市場--英國海上風電系列之二:CfD競標機制)已獲得開發權的有4座,裝機容量3.6GW,其中包括目前可見的、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場——裝機容量1386MW的Hornsea Project 2。
紅:已完全投運
綠:部分投運、建成未投運、建設中及已做出最終投資決策
黃:通過CfD招標已獲得開發權
2017年,英國貢獻了全球新增投運海上風電3.1GW中的1.7GW,共安裝372臺風機,平均每天超過1臺。這樣的發展速度,背后是英國海上風電日趨成熟的產業鏈,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各司其職、有條不紊。
2017年英國海上風電還有兩個大事件:
1. 全球第一臺8MW海上風機在Burbo Bank Extension投運;
2. 全球第一個漂浮式海上風電場——蘇格蘭Hywind示范風場投運。(詳見【多視頻】世界第一個漂浮式海上風電的誕生之路)
成熟的調試與配合
這是一個獨特的視角。
左圖:2009年,英國某海上風電場投運,在投運后的第7個月,才達到與風速匹配的理論上的發電量,而之前6個月的發電量遠低于理論值;
右圖:2017年,英國某海上風電場,在投運后的第3個月就能達到理論發電量,并且前2個月的發電量與理論值差距不大。
創新研究遍地開花
英國有大量從事海上風電理論研究的機構,形式多樣,有政府機構、商業顧問、大學科研機構、民間自發組織,他們是英國海上風電在全球范圍內保持技術領先的基石。
通常,幾個機構會聯合開展一個大型項目的研究,由于項目的目標比較大,一般通過具體的研究子項來實現。比較有影響力的大項目有:
1. HOMW Project——研究傳感器、機器人、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在海上風電場運維中的應用,以降低運維成本;
2. AURA——多學科合作研究,旨在降低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
3. O&M Innovation Hub——創新解決方案,直面運維挑戰。
比較有影響力的子項有:
關于風機:
風機葉片領先項目——風機葉片創新
關于運維數據:
風場表現和可靠性對標方案
O&M案例研究
關于基礎:
防沖刷研究(利物浦大學和南安普頓大學)
可再生能源水下基礎(牛津大學和克蘭菲爾德大學)
關于電纜:
電纜敷設評估方法
送出電纜可靠性研究
電纜可靠性提升
其他的研究項目還包括了定期巡檢、靠船、安全、培訓等等。
資本多樣性
由于海上風電行業前景光明,大量金融資本流入英國市場。目前,按照風場裝機容量和股權比例,金融機構投資方已經占到英國海上風電市場運營商的30%,甚至還有國外的養老基金參與。
穩定的輸電網絡
英國輸電運營商收購風電場所發電量,因此其電網穩定性直接影響風場收益。2016-17年度(按財政年統計,每年4月至第二年3月)電網平均可利用率為99.36%,創歷史新高,且進步明顯。
小編有話說:
英國海上風電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讓小編似乎有點嗅到了當年陸上風電發展的味道:一窩蜂而上、巨頭瓜分資源、要拿項目先建廠、地方保護主義、缺乏人才培訓和安全監管。按照海上風電目前急功近利的程度,重蹈“升壓站失火”不會是小概率事件。
不僅是安全質量問題,國內海上風電開發企業的發展思路如出一轍:輕規模、重效益,先占地盤再說!這也難怪,誰讓資源有限,手慢無!如果一聽當地政府忽悠就去建廠,不算好項目本身的經濟賬,那么三北地區的今天也許就是海上風電的明天!
小編認為,堅持培養和吸引人才,逐步構建完整成熟的產業鏈,研發并掌握核心技術,不斷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中國海上風電的一帆風順,趕英超德,引領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