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一場綠色智慧能源大會在江蘇鹽城舉行。包括龍源集團、遠景集團、金風科技、協鑫集團、天合光能等目前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新能源企業高管悉數到場。會上,由多名院士和商業領袖組成的智慧能源示范區專家指導委員會正式成立。遠景智慧能源研發實驗檢測基地、天合智慧能源項目等一批項目集中簽約。自此,鹽城距離打造國家智慧能源示范城市“樣板間”的目標又近了一步。
無論是在智慧能源的版圖中,還是在其“兩海兩綠”發展路徑中,海上風電對于“靠海吃海”的鹽城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產業。而在智慧能源的語境中,海上風電如何被賦予“智慧”,鹽城的探索無疑具有示范意義。
全力打造“海上三峽”
鹽城的海上資源得天獨厚,擁有582公里海岸線和680萬畝灘涂,沿海及近海70米高度風速超過7米/秒,有著超10GW的可開發“風光資源”,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八大風電基地之一。
根據鹽城市發改委披露的信息,鹽城于2015年起將風電開發的重點由陸上轉上海上,且步伐不斷加快。目前,正在積極推進8個海上風電場建設,預計今年底海上風電規模將達到150萬千瓦,居全國所有城市首位。
據悉,鹽城海上風電規劃裝機容量770萬千瓦,占全國的11%,而根據修編后的江蘇省海上風電規劃,其海上風電規劃裝機躍升至900萬千瓦。到2020年,在鹽城新能源裝機1100萬千瓦的大盤子中,風電裝機容量將達750萬千瓦,力爭打造成中國的“海上三峽”。
鹽城市委書記戴源認為,鹽城在海上風電領域的探索將為行業展現出“中國風電看海上,海上風電看鹽城”的圖景。
然而,相對于裝機數量的增加,質量的提升更顯困難?;蛟S正是基于這一認知,鹽城希望借助能源物聯網和數字化技術,賦能海上風電“智慧”,使其不僅成為海上風電裝機的領跑者,也成為智慧海上風電的探路者。
提升海上風電可靠性
龍源電力黨委書記、副總經理黃群在論壇中表示,海上風電需要經歷實際運行業績的檢驗,國產風機下海時間短,可靠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經過技改優化,龍源電力已投產的海上風機單臺平均故障次數已由每年9次下降到每年5次,但與歐洲海上風電每年3次的故障數相比仍有差距。另外,早期投產的風機穩定性已出現明顯下降。” 黃群透露。
伴隨能源系統由“大一統”時代走向“碎片化”時代,能源物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在連接碎片化電源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分散式風電等分布式能源,海上風電仍處于集中式開發的階段。因此,能源物聯網和數字化技術帶給海上風電的改變,不僅僅是互聯,更是智慧運營和管理,從而最終提高海上風電的可靠性、降低運維成本、提升發電量。
“樹立在茫茫大海上的風機,運行起來是一個多自由度的復雜模型,面對波詭云譎風流變化,其傳動、扭矩、彎矩、塔筒的前后擺動,要連續25年不間歇地運行,這對于風機結構和海上工程都是極大挑戰。要真正解決這些挑戰,并不能簡單依靠增加材料、把風機做得強壯,而是必須通過智能化控制的途徑。”遠景能源副總裁兼首席產品技術官王曉宇說。
王曉宇表示,風機以前是“瞎子”“聾子”,只能假設理論數據、理論模型,在結構上計算。這個過程是隨機過程構建出的理論模型,并不靠譜。遠景通過自主研發自主量產的新型激光雷達和構建智能數據云平臺,把沒有感知力、閉著眼睛死扛的風機變成能“看”、可“感知”、會“思考”的智能風機。這將進一步提升了海上風機運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峽集團海上風電項目辦公室副主任董秀芬認為,國內海上風電正處于技術升級和創新發展的窗口期。尤其關鍵的是,要增加產業集中度。只有集中度提升了,才會產生數字化的產業鏈,智能化的產業鏈才最終會形成規模效益,發揮出產業協同作用。
助力海上風電降本
賦能海上風電“智慧”,不僅表現在提升海上風電運行的安全可靠性,也有助于海上風電降低成本,迎接規?;_發的到來。
原國電集團副總經理謝長軍表示,當前我國海上風電已進入發展機遇期。他預計,2021-2025年,我國海上風電將實現年均300萬千萬的裝機。
“可以根據海上風資源和海床條件的情況,制定不同地區的海上風電電價,我個人建議,第一階段的海上風電電價應保留在0.65-0.75元/千瓦時的水平。” 謝長軍說。
董秀芬表示,伴隨競價時代的到來,地方政府需要細致做好項目前期工作。“前期工作一定要開展細致,這樣才能給項目業主一個準確的定位。否則,項目后期會增加很多成本。另外,像福建和廣東等地建設條件非常復雜,大容量機組處于示范試驗階段,電價可能會跟其他地方不一樣。” 董秀芬說。
顯然,在海上風電開發領域也同樣存在諸多非技術性成本。
“海上風電降本,也需要破除地方保護主義,在風資源配置和風機選擇方面,以提高風電場技術質量水平為出發點。” 謝長軍提醒。
不過,在王曉宇看來,非技術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技術途徑來解決。“無論補貼強度如何變化,我們作為整機商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更低的度電成本。通過能源物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賦能,智能海上風機和智慧海上風場具有更大的降本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