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工破的第一鏟土到最后一臺風電機組成功并網,中廣核人始終將風電場環境水土保持放在第一位,不僅要做快,更要做好。
合作始于追求卓越,信任立于善用資源
時間回轉到2014年底,寧海的小鎮駛過了一輛輛載著“大家伙”的運輸車。對于處在臺風過境區域的一市小鎮,百姓們想象不到一年后在這座南方濱海小鎮的群山之上,將會有一座由24臺2.0MW風電機組的風電場建成。
憑借良好的合作關系與行業口碑,中廣核選擇與運達風電合作,“善用自然的力量”,共同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項目自2014年3月合同簽訂,運達風電與中廣核團隊一起齊心協力,共同克服了運輸艱險、天氣惡劣等困難,如期完成了風機吊裝,歷經9個月于2014年12月風電場整體順利并網,成為浙江省內“投產最快”的風電場之一。
生態和諧,打造建設高標準
從開工破的第一鏟土到最后一臺風電機組成功并網,中廣核人始終將風電場環境水土保持放在第一位,不僅要做快,更要做好。秉承“一次把事情做好”的理念,寧海一市風電場在設計之初將水土保持與生態復綠預算納入到項目投資中,并委托專業園林綠化設計單位編制了《邊坡復綠設計方案》,從源頭做到計劃性把控;同時延承了核電建設環保理念,創新建立三級環水保管理體系,由企業法人擔任水土保持工作小組組長,并設立了專職的水土保持管理人員,最大程度減少了工程階段對當地環境的影響。從道路硬化到棄渣圍擋設立,從邊坡噴坡復綠到后期生態優化,一市風電場從建設到項目整體復綠僅用了短短一年半的時間。
有計劃性地開展風電場環境修復治理能夠最大化地降低生態破壞、減少恢復周期。于此同時,運達風電積極參與風電場精細化設計,通過優化進場道路設計、降低施工平臺面積、增加機艙隔音設備等手段盡可能降低環境影響,與中廣核共同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的高標準“花園風場”。
穩定運行,助力當地新發展
自2014年12月風電場全場運行并網至今,24臺運達風電WD103-2000T年均發電量達到近一億kWh以上,全場平均可利用率在99%以上,表現出風電機組良好出力與運行穩定性。
運達風電臺風型風電機組綜合臺風特性分析、針對性工況設計、結構設計、特色化控制方案、運維策略等特點表現出極強的環境適應性與發電表現。在今年寒潮頻至的十月,機組充分應用寒潮大風資源,當月風電場整場等效運行小時數超過了400小時。
看著徐徐旋轉的“大家伙兒”,當地百姓未曾想象風電場的建設會對他們的生活發生如此大的變化,早些年村民們進出大山都得倒三四趟車,雖然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無法與外界聯通。自從風電場建成,風電場場內道路變成了一條致富之路。村民們種植的山野珍饈如茶葉、梅子、山林野味走出大山;“四季有花,果樹茂盛,茶樹飄香”的風電場與其山腳的錢童古鎮共同創建了旅游生態圈,成為江寧老百姓假日自駕出游的又一目的地,“訪古鎮,望風車”也成為當地新的旅游名片;伴隨著交通、旅游不斷發展,山間一家家農家樂也應運而生。
風電山水甲江寧。中廣核寧海一市風電場的高質量、高標準已成為了旅游、文化、教育的新去處,建設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建成后提升整體環境景觀。風電在人們心目中的概念已由能源變成了一種美好生活、低碳自然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