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增長乏力,炒概念又被賭,華銳風電的股價似乎已經沒有上漲的理由;在此之際,大股東們“巧合”地相繼選擇減持,究竟是真的拋棄,還是為了蹭一把“股權變更”的熱鬧?"
新年伊始,華銳風電便已具有入選年度最悲催角色的資格,前有業績扭贏無力,將二度披星戴帽,后遭三大股東集體減持,落為“棄子”。
回顧華銳風電這兩年來的經歷,無論從股價、到業績、再到如今的大股東集體拋棄,真可謂是“慘不忍睹”。
如今火熱的“股轉概念”, 華銳風電兩年前就玩過了
回想2011年1月13日,華銳風電以“高富帥”的姿態登陸A股,每股90元的發行價格引得資本市場一片嘩然,再看如今,截止1月9日,華銳風電的收盤價為2.26元,比銀行券商的股價還低,鬼知道這些年華銳風電都經歷了些什么?
縱觀華銳風電的發展,正是上市年成為其業績的分水嶺。根據信息顯示,2007-2010年,華銳風電的凈利潤由1.27億元猛增至28.56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82.26%。同期,公司營業收入則由24.99億元提升至203.25億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01.10%。
而在上市兩年后,華銳風電2013年的凈利潤虧損竟然高達34.36億元,2014年雖然扭虧為盈,但卻遭遇28億元的債券兌付危機;隨即2015年,公司又再度創下44.52億元的虧損,刷新前年的記錄,去年前三季度,華銳風電總計虧損6.61億元,且預計2016年業績虧損。
股價方面,自2015年在牛市中創下10.94元的高位后,股價便一路開啟暴跌模式,截至今日的跌幅已近八成,而盤中一度觸及2.21元的價格更是創下兩年來的地位。

數據來源:wind資訊
業績疲軟,行業萎靡,一直都是華銳風電上市后的“頑疾”。但從上圖卻可以看到,華銳風電從2014年7月的低位1.86元一路飆漲至10.94元,漲幅接近5倍,雖有乘牛市之風,但另一個關鍵因素功不可沒。
上文提到,華銳風電在2014年曾遭遇28億元的債券兌付危機,而助其度過危機的正是原第一大股東萍鄉市富海新能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下稱“萍鄉富海”)。彼時,萍鄉富海會同大連匯能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共同出資17.8億元收購華銳風電的部分應收賬款,因此萍鄉富海取得上市公司占總股本19.85%,坐上第一大股東。
新股東的入駐,為華銳風電帶來了預期,加之入駐后的萍鄉富海實施了“主動鎖定股份一年”、“給上市公司董事會推薦精英人選”、“制定符合實際的戰略規劃”等舉動更是進一步發酵了這份預期。
看到這,小編不得不感嘆一句,今年最為火熱的“股轉概念”原來早在2014年就已被華銳風電玩了一番,而且效果著實不錯。
大股東清倉式減持,“股轉游戲”重現
2017年1月4日晚間,華銳風電發布公告,萍鄉富海擬在未來半年內減持其所持有的全部占總股本14.85%的股份。而此計劃公布前的6天,萍鄉富海便披露于2016年12月26日至29日累計減持華銳風電占總股本5%的股份。
由于萍鄉富海清倉式退出,大連重工起重因此被動坐上大股東的席位;新上任的大連重工起重立刻提名的董事馬忠已當選為公司副董事長;與此同時,還宣布2017年公司將重點發展海上風電及運維市場。
資料顯示,在新增華銳風電副董事長的同時,馬忠同時任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職工董事,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資本運營部部長,大連大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他曾任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法律事務部部長、大連大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銷售公司總經理、大連綠洲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推薦精英人選”、“制定符合實際的戰略規劃”,這一幕不正是拷貝了2014年大股東萍鄉富海入駐公司后的舉動嗎?
另外還需值得一提的是,華銳風電的第三、第五大股東東遠質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遠質投資”)和西藏新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新盟投資”)也在2016年12月29日發布減持公告,分別減持2.96%、1.96%,兩者減持后的所持股本均為5%。
目前情況來看,當萍鄉富海成功清倉后,僅第一大股東重工起重的持股比例超過10%,為16.86,其余大股東的持股比無一超過10%,加之,銳風電長久以來一直處于無實控人的狀態,這就意味著,華銳風電的持股比例將變得極為分散,這又為其 “股權變更”概念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現如今,二級市場定增配融的的監管愈加趨嚴,耗時長,不確定性大,使得“講題材,炒概念”的行為不再可行,這也是為何今年“股權變更”的概念會如此火熱。在面對業績增長無力,炒概念被堵,華銳風電的大股東們此次集體減持,不排除是想乘上這股“股權變更”的東風,畢竟來說,曾經也嘗到過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