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四川梓潼以“東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是中國建制最早的古縣之一。由東方 電氣風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風電)提供風機設備和運維服務的中廣核馬鳴風電場就坐落于這里。這是中國廣核集團和中國東方 電氣集團兩大央企在四川合作的第一個風電項目,也是我國中南部地區典型的山地低風速風場,備受業內關注。日前,記者隨尋找“最美風電場”采訪組來到馬鳴風電場,探尋兩大央企是如何在四川風速最低的風電場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央企強強聯合開啟風電合作: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在梓潼七曲山,上百年來流傳著“五丁開山”的悲壯傳說。如今,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廣核和東方 電氣通力合作,通過創新科技,實現了“善用自然的能量”,把從前不具備開發價值的風能變為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
梓潼風場
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總經理助理陳云明告訴記者,馬鳴風場是東方 電氣和中廣核兩家央企在四川合作的第一個風電項目,也是中廣核在四川的第一個風電項目,其在工程管理和運維服務等方面的經驗,將為后續的項目提供有益借鑒。
“馬鳴風電場屬于典型的西南地區山地弱風型風場,一是風速低,通過測風顯示年平均風速才5.27米,二是空氣密度相對較大,三是風能比較穩定。目前安裝了18臺東方風電2MW風機,總裝機3.6萬千瓦,總投資大概2.7億元,設計利用小時數1750小時,預計年上網電量6300萬千瓦時。”中廣核四川馬鳴風電場副場長緱新華介紹說。
要想實現對風能的充分利用,顯然需要更了解風的“脾性”以及更高超的“馭風”技術。該風電場9月、10月平均無故障運行小時數分別為993.32和1110.5,在非大風期的6月份發電量達到631萬千瓦時,遠超預期,在這樣一個低風速區域,優勢十分明顯。據此可以推測,在實際年平均風速與可研年平均風速吻合的情況下,機組平均利用小時數將遠遠超過預研階段的1750小時。
東方風電黨群工作部部長鄭偉國表示,馬鳴風場采用的東方風電FD2.0MW—116機型是針對弱風型山地風場所專門設計的。據透露,東方風電目前正在研制預計明年推出FD2.0MW-127雙饋機型,可以滿足超低風速風況,更加適合四川等山地超低風速風區。他告訴記者“東方風電作為東方 電氣集團有限公司所屬的唯一一個專業化公司,整合了東方 電氣十幾年來發展風電產業的經驗和資源,產品布局上既有雙饋機型,又有直驅機型,是國內技術流派最全的整機制造商。截至目前,東方風電交付客戶的風機累計達8000多臺,裝機容量突破了1000萬千瓦。”
“中廣核從2006年開始進軍新能源領域,新能源的裝機容量迅速擴大,在風電方面,投運的項目裝機容量已經超過900萬千瓦。”陳云明說,“中廣核和東方 電氣在核電領域的合作關系由來已久。如今,在風電領域,雙方也在形成更密切的合作。”
自主研發系統助業主降低成本
在梓潼縣馬鳴鄉這樣一個風資源相對來說不占優勢的區域進行風電開發,更需要在保證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對投入產出進行精打細算。
據介紹,一方面要在前期建設階段,盡可能利用現有條件,減少基建投入;另一方面,要通過科學的設備選型,先進的運維管理實現發電量的最大化。
緱新華告訴記者,根據現有的條件,他們盡量地利用現有的基礎道路,減少自建的道路長度。利用電網現有的電壓設備,不新建升壓站。在設計過程上,不盲目地套用規范,而是根據現場的狀態選擇設備,比如集電線路,通常采用的鐵塔式,但是通過現場查看,對比當地的自然條件,包括線路的承重、拉力構成的一些技術數據,最終確定方案是鐵塔和水泥桿混合組建。
“東方風電FD2.0MW—116機型掃風面積大,包括葉片也是按照山地低風速機型的要求專門設計的一種動力葉片,正是機組整體設計方案的優化,確保了最大程度的利用風能。”緱新華說。
安全是中廣核企業文化的核心之一,東方 電氣同樣把安全看得至關重要。雙方在這一點上甚是默契。
東方風電四川片區負責人告訴記者,加長葉片,掃風面積增大的同時也面臨風機失速風險增大的問題,為此,東方風電進行了雙安全鏈的設計,在實現擴大掃風面積的同時保障了機組的安全性。
據這名片區負責人介紹,馬鳴風電場采用的機型,其主控系統、變槳系統和SCADA 監控系統都是東方風電自主研發的。“研發主控系統和變槳系統的關鍵是邏輯和算法的問題。風能瞬息萬變,需要通過控制算法,讓變槳系統、變流器和發電機及時地獲得并響應最佳力矩和槳角,跟蹤最佳Cp,最大限度的捕獲風能,從而提高瞬時的發電量。核心算法可以說是整個風機的控制核心,后續會通過對每一臺風機的后評估和后優化,保證讓風機持續產生更大的效益。”
在陳云明看來,雖然在風資源方面不突出,但馬鳴風電場也有自己的優勢。不僅靠近負荷中心,而且按照規劃,到2020年,梓潼縣除了馬鳴風電場外,基本沒有其他的電源建設項目。馬鳴風電場所發出的清潔電力在梓潼縣或是綿陽市的范圍內就能進行消納。
智能運維打造樣板風場
“東方風電對我們現場工作很支持,雖然馬鳴風場只有18臺風機,但是為了盡快完成現場的調試工作,東方風電現場配了3組工作人員,同時開展現場的調試工作,保證了風機盡快投運。”緱新華說,“除了前期建設階段的通力配合外,雙方也在投運后的運維方面密切合作,減少了故障停機時間,大大提升了機組可利用率,從而保證了發電量。”
鄭偉國透露,智能風場是東方風電踐行“互聯網+”的一大舉措。目前,東方風電建立的運維遠程監控平臺,已經陸續接入了包括馬鳴風電場18臺風機在內的2000多臺風機。通過這一平臺,為業主減少了運維成本,而且可以更全方位地、實時地監控機組運行的狀態,保證其可靠性。此外,通過APP平臺,也可利用手機實時監測每一臺風機的運行狀態,提升了運維效率。
東方風電四川片區負責人介紹說,借助智能運維和大數據,東方風電正在將以前被動的風機故障檢修方式逐漸轉變為預防式檢修方式,讓業主的風機在大風季的時候產生出最大的效益。東方風電也在搭建風電故障樹平臺,以形成完整的數據故障庫,今后可以為業主的風場運維提供更及時更優化的解決方案。
鄭偉國表示,在風電后服務市場,東方風電將著重做好增值服務,比如通過對硬件軟件的改造和優化,不斷提升機組運行可靠性和經濟性。
顯然,對于強強聯手的兩大央企來說,他們看重的不僅僅是風電場的經濟效益。雙方正合力把馬鳴風電場打造成山地低風速區域的一個樣板風場。
據介紹,早在項目建設之初,他們就形成了周密的生態水土保持、林業修復等方案。目前風電場的建設工作已接近尾聲,生態植被恢復等綠化工作將陸續展開。除了對風電場綠化做系統化的升級外,他們還在與當地旅游部門積極接洽,以打造工業旅游景觀。
打造最美風場
不遠的將來,馬鳴風電場或許將與七曲山大廟文昌星一樣,成為共同閃耀古老梓潼的另一顆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