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在剛剛落下帷幕的“中國風電發展論壇——2016風電設備質量與可靠性論壇”上,來自政府主管部門、行業協會、開發商、制造商、零部件商、運維商、檢測認證、保險等機構的領導、代表齊聚一堂,圍繞風電設備質量與可靠性的政策導向、國際先進經驗、技術規范和指標體系、認證評價、保險保障、跨界技術實踐等方面展開交流與研討。會場座無虛席,互動熱烈。
怎樣詮釋一場精彩紛呈的論壇呢?
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小編的心頭,直到聽到與會代表的心聲后,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聚焦產業發展瓶頸
一位來自風電設備制造廠商的參會代表表示,“論壇上公布的相關統計數據和進行的多項案例分析表明,高速發展的風電產業在質量控制、行業標準、規范化管理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短板。國產機組的可利用率相比外資企業仍有差距,連續數年處于劣勢,在質量方面有待提升。目前開發商招標時都會引發價格戰,主要依據價格確定中標對象,希望在可靠性指標發布后,開發商能夠把這一指標計入運營成本,作為重要的招標參考條件,促進行業優勝劣汰。”
建立可靠性評價指標
一位來自開發商企業的參會代表這樣說道:“國內外成熟行業的經驗表明,可靠性評價是保障行業可持續發展、促進產品質量提高的有效手段。同樣,我們也應該開展風電設備的可靠性評價,為風電政策制修訂和有效落實提供客觀詳實數據支撐;為設備企業新產品研發、產品設計優化積累長期的運行數據;為檢測認證機構開展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制修訂,提供風電設備實際運行數據,也能為金融保險機構提供科學、有效的風險數據,促進行業優勝劣汰與健康發展。”
統一語體達成共識
一位來自零部件制造企業的與會代表掩飾不住臉上的笑容,“好一場‘接地氣’的‘對話’!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對話’環節上,主持人用詼諧幽默的方式和犀利的問題調動對話嘉賓,對開發商為什么在招標中如此糾結?整機商為什么低價競爭?怎么破解設備價格與可靠性之間的悖論?行業如何從劣幣驅逐良幣的困境中走出來?等問題進行了一一討論。最終的結論還是達成一致,那就是應該有一個標準和評價體系,讓大家在同一種語體下溝通。這里有企業家的睿智,有科學家的思維,有戰略家的眼光,有市場分析家的洞察力。感謝有他們,讓我們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認識風電,思考未來。”
跨界合作打開眼界
一位來自第三方運維服務公司的負責人提出,“論壇上分享的鐵路可靠性運維經驗與航天可靠性技術令人感觸很深,真是取到了‘真經’!當前,風電后市場的發展前景對有效地控制運維成本、實現精益化管理提出了十分熱切的要求,而且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也迫使整機廠與運營商對機組不同壽命階段的運維策略展開籌劃,以期削減成本。風電運維一方面可以通過應用互聯網技術變得更加科學、高效;另一方面,大數據和數字化風電運維正成為互聯網時代的行業熱點,數據價值深層挖掘能夠提升運維效率,降低維護成本,最終通過數據驅動進行運維管理,提高企業的運營能力。這就需要搭建一個共享互動的平臺,以數據為依托,以平臺為載體,實現行業合作共贏。合理地投資于更高質量的運維會帶來更高的發電量及提高資產的安全性。”
坐標北京,對標國標
一位來自檢測認證機構的參會代表說道:“風電設備的質量與可靠性代表了風電設備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將質量與可靠性的理念貫穿于風電設備及項目的設計、生產、運行等各環節中,保障風電項目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穩定運行,從而確保風電全產業鏈穩定發展。為此,風電行業要建立強制性行業標準,監督企業質量自控機制的有效性,逐漸完善企業可靠性管理體系,并對可靠性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將可靠性試驗作為提高產品可靠性的突破口,以標準化對接國際化,以國際標準審視內部發展,提升本土化發展優勢。本次論壇真正實現了‘鑒道’、‘臻善’的目標,感謝主辦方搭建這樣一個技術交流、經驗互通、成果共享的平臺。”
融匯全產業鏈力量
一位來自行業協會的與會代表表示,良好的設備運行質量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企業生存的根本、從業人員安危的保障。今后五年,我國風電產業將進入提質增效、科學發展的關鍵時期。論壇邀請了行業龍頭企業、產業鏈明星企業齊聚北京,更匯聚了政策制定者、行業領軍人物、企業領袖、業內知名專家等各路明星嘉賓。讓大家在聆聽行業專家精彩演講之余,更能了解覆蓋全產業鏈的最新信息,更有一些平時總被“藏著掖著”的重要質量信息,干貨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