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2日上午,以“海上風電領袖論壇——什么是激活市場的觸點”為主題的“2016海上風電領袖峰會·高峰論壇一”舉行。此次論壇由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易躍春主持,來自浙江、江蘇、福建等地的能源主管部門以及國內外企業的代表齊聚一堂,以“主題發言”和“對話”形式圍繞海上風電發展現狀、存在的障礙等方面展開探討,以期從中探尋出撬動我國海上風電市場未來發展的支點所在。下面摘錄嘉賓的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局能源處能源專家 呂琳:
合理的規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既要投入,又要有效地投入,然后有計劃和規劃地去投入。
在海上風電發展中,如果能夠把政策手段和融資手段有效結合起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央層面提供政策和總體支持,給海上風電的發展奠定基礎;地方政府可以給項目提供項目層面的支持,來啟動一些示范項目;公共投資可以提供貸款、股權融資,也可以提供一些風險調控手段幫助項目投資者、開發商降低風險。
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風電分析師 周憶憶:
中國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也會有一個逐年遞增的趨勢,我們預計,如果現在已經統計的項目在2020年之前能夠建成的話,中國海上風電的累計裝機容量在2020年將達到10GW,占全球的1/4。
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在逐漸取消固定上網電價政策,并引入了招投標制度,來倒逼海上風電項目降低電價。通過差價合同的引入,我們看到平均度電成本呈現下降的趨勢。
新天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曹欣:
我想對未來的發展提三個建議。第一個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和規劃,海上風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多方的利益,沒有頂層設計和規劃,這個產業很難健康發展。第二要保持電價政策在內的現有支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風電的電價要保持長期穩定,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各個投資商的積極性。第三個是要加強技術的研發,包括海上施工技術和機組制造技術。希望各個整機商抓住中國海上風電發展的機遇,先下手為強,早點投入技術力量,只有形成共贏的機制才能使得這個行業發展好。
中國三峽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 齊騰云:
作為海上風電開發企業,我們希望能形成規模效應。在這方面我們覺得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地方政府對資源利用效率不高,這就給獲取海上風資源帶來很不利的影響。希望國家有關部門在資源的統籌安排方面進一步加大支持和協調力度。
關于電價問題,雖然目前項目的整體成本在下降,但是我國海上風資源狀況和地質條件存在特殊性,這些都給我國海上風電的施工成本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希望國家能夠維持比較穩定的政策環境,給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留出一個適當的培育期。
挪威國家石油全球風能業務部運維總監 Sverre Trollnes:
根據我們在多個國家的合作經驗,目前海上風電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協調問題,尤其是一些剛剛啟動海上風電發展的國家。因為海上風電開發牽涉多個政府部門,這里需要做大量的協調工作。一些國家的政府機構有權否決這些項目,這使得項目的審批特別困難。所以,我們必須讓流程變得更簡潔。另外,在技術發展的方面,我們必須提升項目的經濟性,這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成本。
江蘇省發展改革委能源局 唐學文:
“十三五”期間,我們江蘇省海上風電的規劃目標是350萬千瓦,也就是說在5年中我們將新增300萬千瓦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我們對此還是有信心的。
大家都知道,國家能源局制定了一個2014年到2016年的海上風電項目實施方案。在這個實施方案中,江蘇一共有18個項目被納入其中,裝機容量為348萬千瓦。目前我們已經核準了15個項目,還有3個項目待核準,15個項目里有3個項目已經并網。到今年5月底,江蘇省海上風電的并網裝機容量已經從2015年年底的46萬千瓦上升到67萬千瓦,我們相信江蘇的海上風電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正常發展的軌道。
福建省發展改革委能源處 張直東:
目前來說,海上風電項目的開發還是有風險的。我們的宗旨是小步開進,通過項目建設積累經驗,因為在目前的政策條件下,福建省不可能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
“十三五”期間,福建省規劃的海上風電發展目標是200萬千瓦,這是下限,上不封頂。在審批方面,福建省相關主管部門按照簡政放權的要求簡化審批流程。為了保障這些項目的順利開發,我們在規劃時盡量避免風電場選址與航運等產生沖突,消除外部不確定因素。在項目建設階段,我們為企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不但與施工單位緊密溝通,還及時與電網公司協調溝通送出工程的建設進度,從而保證發電項目能夠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產,這也是福建省近幾年風電利用小時數較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