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發布《國家能源局2016年第一號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稱,依據《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能源領域行業標準化管理辦法(試行)〉及實施細則的通知》有關規定,國家能源局批準345項行業標準,其中能源標準共計54項。
相關新聞:
【提醒】6月1日起,這24個風電行業標準將實施
首個由中國發起的風電國際標準獲得通過
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將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54項能源標準中,與風電密切相關的新標準就達到24項。 在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風能設備分會副秘書長莊岳興看來,這一系列標準的發布是國家能源局在加強風電產品質量管理和產業調控方面的又一重要舉措,為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國風電行業標準、檢測、認證的質量管理體系,促進風電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也為我國電力設備走出國門,進一步扭轉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長期被動狀態提供了參考體系。
新標準或將加速行業“洗牌”
近年來,我國風電產業發展無論從裝機容量、發展規模還是風機制造能力上來說,都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風電大國。
來自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風電行業提前10個月完成“十二五”并網裝機規劃目標,并網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大關,持續3年領跑全球并成為首個達到1億千瓦的國家。風電也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后,第三個邁入我國“1億千瓦俱樂部”的發電類型。
今年一季度,全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533萬千瓦,截至3月底,累計并網容量達到1.34億千瓦,累計并網容量同比增長33%;一季度,全國風電上網電量55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1%,增速明顯。
然而與成長相伴的往往少不了一些問題。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相關專家看來,當前我國在發展風電過程中遇到的瓶頸之一就是相關技術標準體系發展相對滯后,如風電發展缺失風機制造、質量保證體系標準,缺失安裝運營、維護管理以及與國情相適應的實時檢測和故障診斷的技術標準。
記者留意到,近年來我國風電發展中暴露出不少問題,一些企業包括知名企業在內的風電場多次出現脫網、風機倒塌等事故,迫切需要從技術層面開出一劑“良方”。
記者梳理發現,此次發布的標準中能源標準共54項,其中包含“風力發電場并網驗收規范”等24項標準,涉及風電場并網驗收規范、海上風電機組鋼制基樁及承臺制作技術規范、高原風力發電機組用雙式變流器技術要求等風電產業發展亟需的技術標準。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市場風機市場份額來說,目前國內風機巨頭諸如金風科技、聯合動力、遠景能源、明陽風電以及上海電氣已經占據我國近60%的市場份額,剩下的市場份額也被諸如海裝風電、湘電風能在內數家大型風機企業所占據,這些風電行業巨頭無論在資金還是科研能力上都具有明顯優勢。而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標準相較于以前企業標準,很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一些小企業或新進企業來說已經不具備市場競爭力。
“中國標準”應有國際話語權
隨著中國企業搶攤國際市場,“走出去”戰略的不斷深化落實,目前我國已在風機出口方面取得不俗成績。
根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委員會風能協會早前發布的 《2015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統計簡報》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風電機組制造商已出口的風電機組共計1085臺,累計容量達到2035.75兆瓦,風電機組出口已經擴展到28個國家。
而在現階段“走出去”戰略發展中,尤其是帶有高附加值的市場競爭中,選用何種標準顯得尤為關鍵。
據了解,我國目前沿用的風電標準大部分根據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標準轉化而來,其他國際通用的如德國勞埃德船級社GL標準、丹麥RISOE的DNV標準也主要依據這些國家的開發建設條件和經驗制定,并不完全適合我國的氣候特征和地理環境。
另外,國際市場上的項目工程一般都是采用西方標準,由西方監理公司負責監理,我國企業常處于受人牽制的被動局面,技術效應和經濟效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證。
“所幸的是,我國在相關方面一直在做努力,并逐步得到國際相應機構認可。
目前獲得國家認監委批準開展風電設備認證工作的有三家機構,鑒衡認證中心、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和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但整體上說,我國風電設備認證標準還需要統一和完善。”葉杭冶表示。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也表示,應該鼓勵國內相關機構積極參與國際風電標準的制定,在支持我國認證機構獲得平等的國際地位的同時,充分借助可再生能源設備認證互認體系(IECRE)等國際標準組織的平臺作用,推動認證結果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采信,并建立高質量的相關國際標準以促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