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從風電場的全生命周期來看,設計和運維,作為風電場這個產品不同時期的責任方,在風電場這個大家共同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否存在著一些理念的不同、利益的不同導致的爭吵?如何去減少這些爭吵,讓大家為風電場茁壯成長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引言從風電場的全生命周期來看,設計和運維,作為風電場這個產品不同時期的責任方,在風電場這個大家共同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否存在著一些理念的不同、利益的不同導致的爭吵?如何去減少這些爭吵,讓大家為風電場茁壯成長的共同目標而努力?帶著這些問題,小編采訪了神華新能源公司(原國華能源投資公司)生產調度中心主任馮暉。
設計和運維的爭吵確實存在嗎?為什么會爭吵?
馮:其實風電場整個前期(投運前)和后期(投運后)都會有爭吵。由于設計、基建與生產人員對項目和技術的理解不同、水平不同、利益不同都導致了這個爭吵。
01、理解不同
由于閱歷、知識結構方面的差異,理解不同在每個人之間都存在,就算在運維的人中間,也會對后期工作有不同理解,這個不細講。
02、水平不同
從參加工作以來感覺這些年新能源電站設計的水平沒有太多提升,有些設計院甚至出現了下降。從人員來說,很早以前的設計人員很多都是在生產一線有過經驗的人,至少經常能深入一線;但現在都是大干快上,從學校直接坐到設計院了,設計過程多是坐在設計室里抄圖紙背規程。從行業角度來說,合理的規程標準的缺失和時效性的落后,導致中國的規程就像學校的教材一樣,遠遠落后于當代先進水平3~5年甚至更長,跟不上行業的發展,必然會出現問題。更何況新能源電站輸變電系統仍然沿用老的變配電標準,可靠性和適應性都存在很多問題,發電機組系統更加是無據可依,基本是由各廠家在根據自己的理解無序發展。
縱觀近幾年出臺的新能源行業技術標準,清一色是帶有電網強制要求的一些標準,這背后有一定的利益驅使或推脫責任的現象存在。真正對行業發展有利的科學先進的標準出臺太少。這個問題已經非常突出,已經嚴重影響到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確實需要進行認真的反思。由于設計人員大干快上、閉門造車,設計規范和標準落后或缺失,導致很多設計與生產現場不匹配、不適用,優化設計更是鳳毛麟角。真正的設計創新其實大部分是由生產人員提出的。
舉個例子,5萬千瓦的風場用5萬的主變現在已經是共識了,但最開始設計院和電網都堅持按6萬3設計,說是標準變,但其實所謂的標準變是我們早期買的俄羅斯圖紙上面只有6萬3的設計,以前變壓器廠只會按圖紙制造,但當時廠家的設計能力早已經很強,真要讓變壓器廠家做,就算4.99萬都能做出來。另外,規程上雖然說發電廠要有10%的余量,但其實那個是火電的規范,火電都是要超發的,而風場即使全場滿發的概率都是很小的。所以配5萬根本沒有任何問題,即使瞬時的超容也在主變的余量以內。但我們的設計還停留在以前的習慣性思維上,沒有及時結合實際需要和制造能力進行創新。8、9年前我們一個項目上光這一項主變上就能省200萬,還不算主變基礎和后續20年損耗的節省。后來這種配置在現場用的效果很好后,才成為了行業設計習慣,但目前仍未形成設計標準。再比如當年風電大規模脫網事件,站在中立角度來說,其實是繼電保護管理等等標準缺失造成的這些事故。另外集電線路、無功補償這些規程的缺失和落后更是舉不勝舉。
所以有的時候是規程標準的落后,有的時候是不合理、不適合新能源的規程,造成的設計和運維的爭吵,而規程、標準是代表著設計的保底要求。設計現在越來越講究終身追責制,一般不會突破標準去追求創新。而且現在設計院活那么多,一味追求快,漏洞是難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