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石油開發的風險也是隨著季節和地理位置的變化而轉變的,在氣候惡劣的季節,冰情復雜,氣候寒冷,安全和可操作性指數低,這都從一定程度上為在北極地區從事生產活動制造了障礙。”王一飛說。
北極油氣開采步入低潮
對于殼牌的管理層而言,北極長期被視為公司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作為極有潛力的資源緩沖,可以為殼牌在未來十年贏得充裕的時間以應對新能源和頁巖氣革命帶來的沖擊。
殼牌在阿拉斯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但是真正實質性的開采從本世紀初才真正開始,2008年上半年,油價飆升,殼牌公司翻出了陳舊的賬本,企圖從數據中重新計算出在北極地區開發的利益增長點。
被新技術武裝的殼牌雄心勃勃,認為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完全有利可圖。于是,殼牌重新進入阿拉斯加并支付了21億美元用來獲得美國政府的租約。
其實殼牌在北極地區碰壁早有先例。在2006年,殼牌公司在俄羅斯薩哈林島價值220億美元的項目就在俄羅斯政府的強制干預下,拆分所有權后被俄羅斯天然氣公司以75億美元買下殼牌所出讓的股份。
從趨之若鶩,到避之不及,北極一步步從殼牌眼中的寵兒變成棄嬰,外部因素恐怕只是推波助瀾,深植于殼牌管理層的內部爭斗恐怕才是迫使殼牌在此時退出的真正原因。
早在油價走低之初,投資者和股東就對在北極地區大規模的資本投入表示不滿,從殼牌過去十年的財報可以看出,在油價處于低位時,新增油田數量成負增長,而支出也成下降趨勢。由此可以看出投資者在石油市場波動的時更希望看到公司管理層采取措施節流而不是開源。
據殼牌內部人士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殼牌的管理層相比于未來數十億美元的投入更希望長痛不如短痛的及時割肉,甘愿以十億級的損失為代價及時退出北極。因為退出北極可以將殼牌在勘探開發上的年度支出控制在30億美元以下,這一決定顯然更受到股東和利益相關方的支持。
為了緩解來自股東的壓力,殼牌已經陸續減少了在北海,西非,以及美國路易斯安那和北達科他州的頁巖氣項目的投入。
同時,殼牌這么做也是為了保持短期內財政的相對寬松,以完成對英國天然氣集團高達700億美元的收購。這一收購則是殼牌在近期的又一項戰略支出,目的是用于簡化其在巴西海上的液化天然氣資產。相較之下,北極則被管理層暫時置于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了。
事實上,過去一段時間以來,面對緊張的經濟形勢,過去財大氣粗的石油公司也不得不鎖緊銀根,紛紛剝離資產和放緩項目進度。
不少國際石油公司都在針對某一特定區域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調整,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也在今年三月以幾乎相同的口吻宣布退出大部分位于西非的開采項目,而他們對此的解釋也同樣為“難有重大的發現。”道達爾公司也于今年的8月變賣了位于英國離岸地區的全部中游資產。
而在關于北極開發的問題上,各石油巨頭的步調終于一致,先是埃克森美孚擱置了位于俄羅斯境內的北極海域項目;再是雪佛龍因為不堪低油價的壓力停止了北極地區的全部資產。BP也在6月份停止了加拿大北部地區的項目;挪威Statoil公司也推遲了Johan Castberg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