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必琳表示,任何一個政府提出的政策措施都不可能保證百分之百有效,要通過針對市場的具體情況,不斷在政策制定上完善和提高。而在此次抑制產能的新政中,通過問責制對地方官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還加大了環保準入的門檻,同時也加大了對土地用地的嚴格把握和項目審批的嚴格把握。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的專家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說,根據本輪抑制產能的新政策,其中一項重要原則就是控制增量和優化存量相結合。但是如果企業再盲目引進新技術、新工藝,調整產品結構,最終可能會出現優化的存量部分反而變成待控制的增量問題。
“如何能夠避免這種循環,就需要國家在政策制定和信息披露上進一步細化。”該人士說。
風電設備“進退維谷”
此外,對于抑制產能的六大行業,由于各領域自身的特點,下一步所采取的政策不盡相同。
以多晶硅為例,更重要的是從能源安全角度考慮。
目前國內硅料的產能已經達到2萬噸,但是加上目前在建的產能就達到8萬噸。“8萬噸是一個什么概念,目前全球產能就是8萬噸,我們已經達到了全球的產能。”熊必琳說,“不僅如此,多晶硅在生產過程中要大量耗能,生產多晶硅的用電量能夠達到200萬千瓦/兆瓦到300萬千瓦/兆瓦。我國每年98%的多晶硅是出口的,對于缺乏能源的中國來說,目前還不具備出口的條件。”
而風電設備領域,雖然國內企業的設備產量,在不久之后就會超過國內市場的需求,但是,通過出口的方式消化部分產能,似乎更為合理。
不過,熊必琳在接受CBN記者的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處于風電產業初期起步階段,國內生產的陸上風電主機是1.5兆瓦,國際上已經實現了2兆瓦、3兆瓦的風電設備。
此外,由于我們的風電引進較多,基本上水平雷同。更關鍵的是,風電設備的使用周期是20年,而我國在剛剛發展的幾年內,無法通過正常運轉周期來檢測國產設備的可靠性。
“我們不是不鼓勵出口,而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企業產品無法打入國際市場。”熊必琳說,“所以要把風電裝備業培育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這就需要在發展節奏上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