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olo Frankl 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項目總監
目前,我們發布了《全球市場可再生能源的預測》。過去5年,全球的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發電側的主力軍,為全球貢獻了50%的電力供應,接下來的幾年當中,世界可再生能源領域即使一個小的變革,也將會帶來很大的變化。
近5年來,全球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增長迅速,未來5年,全球將有62%的新增發電來自可再生能源,其中,55%來自風電和太陽能發電。
2005年,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僅占全球發電量的10%,2014年已增加到25%。預計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上升為37%。
目前,從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來看,風電是最便宜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比風電稍高。以往,可再生能源主要依靠技術驅動,不斷降低發電成本,未來,融資成本也將關系到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在中國,要充分引入競爭機制,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來進一步降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以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過去,由于歐美一些國家對可再生能源政策的不穩定性,導致陸上風電的裝機量出現了很大波動,而中國最主要的問題是并網難的問題。印度則在風電開發的起步階段就同時考慮也電網接入的問題。
2014年,葡萄牙90%的電力需求都來自風電,所以,大容量風電上網是可以實現的,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力系統的靈活性,這涉及到電網、儲能、需求側響應,以及發電側響應這四大關鍵環節。
Nicolas Alexander Oetzel 德國能源經濟部能源轉型事務司副司長
能源轉型已經成為去年德國最核心的政策問題,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涉及到諸多方面。我們希望展示出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可以實現能源轉型,建立可持續的能源框架。同時,不會喪失我們的競爭力。
除了這一總體目標外,我們也制定了三大重要的戰略目標。首先,應對氣候變化,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其次,在能源供應方面,我們希望減少對化石能源的進口,并逐步淘汰核能,因為我們認為它不安全;第三,依靠新技術和創新維護方式并改善我們的競爭力。
我們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經歷了幾個里程碑,2010年,我們制定了能源發展的長期戰略,提出了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效這兩大能源戰略的核心支柱。此外,我們制定了監督計劃,每年都會監測我們的能源規劃是否按計劃完成,從而根據能源發展的具體情況來不斷調整我們的能源政策。2011年,在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事故以后,我們提出到2022年以前,徹底關閉核電站的決定。
2014年,我們實現了28%的發電來自可再生能源,但是這一成績也為我們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并網方面的挑戰,對電網的靈活調度、調峰都帶來了不小的挑戰。為此,我們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也就是如何大范圍地接納可再生能源的階段,這需要我們改革可再生能源的支持系統,以消納更多的可再生能源,為此,我們在電力市場中引入了公開招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