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電電力最年輕的新能源開發公司,國電電力湖南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僅用4年時間,實現了2個風電場投運,5個風電項目獲得核準,1個項目在建,2個項目待建的優異成績,在湖南省儲備風資源80萬千瓦,在貴州省儲備風電資源35萬千瓦,實現了國電電力在黔風電開發“零突破”。
作為集團公司在湖南投入運營的首個新能源企業,集團公司領導給予湖南新能源以殷切期望,希望湖南新能源爭做集團公司在湖南的新能源企業標桿。
一個年輕的、僅有40多人的湖南新能源公司,在瀟湘大地唱響了雄勁有力的新能源發展的大風歌。
星星之火在燎原
2011年5月中旬,李忠懷揣一紙國電電力湖南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的任命書,只身來到千里之外的湖南長沙,負責組建湖南新能源公司。
一下飛機,一股熱浪撲面而來,這讓長期生活工作在北方的李忠有些始料未及。42攝氏度的高溫,首先讓李忠初次領略到了南北地域的差異。
那天,前來與李忠會合的是先前在湖南進行前期開發的廣東新能源的3位同志。就這樣,一紙任命書,4個人,在素有“紅色搖籃”之稱的瀟湘大地,開啟了 “綠色能源開發之旅”。
2009年7月,國電電力在“大力發展新能源引領企業轉型戰略”指引下,已在全國多個省區開始了大規模的新能源開發。2011年,對南方內陸省份的新能源開發,也進入到了競爭白熱化階段,可供開發的優質資源日益減少。此時的國電電力湖南新能源一切都是未知,一切都要從零起步。
“堅決不辱使命,無論前路多么艱難,必須要在眾多的競爭對手中殺出重圍。”從接受任命的那天起,有著極強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李忠,就為自己立下了“軍令狀”。
踏上長沙的土地,李忠就帶著僅有的幾個人投入到了緊張的“戰斗”中:地方政府不熟悉,沒問題——按圖索驥自己摸上門去;人家不愿意接待,沒問題——軟磨硬泡一回生兩回熟;吃了好多次閉門羹,沒問題——只要項目有音訊就是勝利;聽不懂湖南方言,沒問題——請求對方發個短信,通過文字搞清會議精神和要求……
在外,跑前期開發,他們馬不停蹄。在內,他們也同樣面對重重著困難:人手不足,他們就向自己的老單位求助,招兵買馬;沒有辦公地點,他們就租下一個80多平米的民宅,9個人一起在那里工作生活了近一年;公司還沒注冊,他們就拿出個人積蓄,先期墊資;沒有交通工具,他們就搭乘火車、公交……
一個風電項目需要十多個支持文件,每拿到一個支持文件,那間9個人工作生活的民宅里就會沸騰起來,那個蓋有大紅章的文件都會在每一個人的手中傳遞。飽含著艱辛和付出,伴著激動和喜悅,2011年12月27日,距離湖南新能源公司成立僅半年多的時間,該公司終于拿到了第一個項目——邵陽風雨殿風電項目核準文件,這既是國電電力在華中地區開發的第一個風電項目,也是集團公司在湖南地區的第一個風電項目。就這樣,在湖南長沙簡陋的民宅里,9個人,組成了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在湘江之畔燎起了國電電力新能源發展之火。
湖南新能源的前期開發秉承“立足湖南,拓展周邊省區,持續優化布局結構”的工作思路,著眼于長遠,著眼于優質,著眼于可持續發展,精選項目資源。該公司前期發展部主任張相利經常帶隊深入現場踏勘,荒無人煙的大山中,無路可走,他們就請來當地村民做向導,用柴刀砍劈荊棘開路,穿越高山密林,爬上高山之巔,親身感受風力,在微觀選址上綜合考慮風電機組位置的安全性和發電效益。
地域差異,陌生環境,語言不通,氣候不適,人員少,經驗不足……所有的困難都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湖南新能源人面前,一道道被破解。現在,每每談及到最初的艱難,樂觀的李忠總是笑呵呵地說:那些困難都算不上什么,那時我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在“狼多肉少”的湖南大地上,早日豎起國電電力的風機。
90公里的穿越
在海拔1600至1900米之間的新寧縣黃金瑤族鄉的大山之上,透過輕紗般繚繞的云霧,隱約看到高山之巔一座座寫有“國電電力”字樣的風機在有力地旋轉。這里就是湖南新能源風雨殿風電場所在地。
凡是到過風雨殿風電場的人,無不慨嘆其工程建設難度之大,風資源之優。
不必說其偏僻遙遠,距離最近的新寧縣城90公里,距離最近的瑤族鄉30公里;也不必說其海拔起伏之大,最大落差1500米有余;也不必說飄忽不定,說來就來的降雨和霧氣;更不必說山高林密,急彎陡坡;單是那穿越4個鄉鎮的唯一一條狹窄的縣級路,就給工程運輸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
“整個工程建設最難的就是工程運輸階段。”湖南新能源工程建設部主任耿江現在想起來還心有余悸,“這條路穿過的4個鄉鎮,有2個是瑤族鄉,他們的住宅大多就建在道路的兩側,我們是一路做著百姓的思想工作攀上來的。”
這條唯一的縣級路,最寬處不過6、7米,最窄處不足3米,一個塔筒寬有4.2米,一只風機葉片長50多米。而且鄉間民居房頂上、屋梁上,到處拉扯著密密麻麻的電線,還有人家不時探出頭來的臨建房,一路上到處都是“攔路虎”。
搞過工程建設的人都知道,居住人口密集的地方,工程進展難度相對要大很多,不但要改造自然環境,確保運輸安全,還要做好人員的思想工作,確保和諧穩定。面對各種各樣的難題,耿江說他們發揚紅軍長征精神,一路宣傳,一路工作,苦口婆心,竭盡全力爭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這座三孔石橋叫飛仙橋,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耿江對途徑的30多座橋梁都清清楚楚,“我們運輸的第一個設備是主變,連車帶主變重達110多噸。當時擔心這座橋承受不了,我們就將車里的油放空,以減少重量。”
“這是我們改造的第71號彎路,第一次運輸我們在這里停了3天才過去……”全程100多處彎路,耿江個個心中有數,“這個地方叫石門,門太低,要保護好文物,我們就將路挖低,設備運輸完后再填平。”
第一次運輸主變時,耿江和工程項目部人員一邊挑電線,一邊攔車引路,一邊做群眾工作。前一天晚上9點出發,直到第二天晚上5點才到山上。這90多公里的山路,他們幾乎是用腳步量上來的。就這樣,一步步,一點點,第一組風機設備運齊,整整用了21天時間。
“近2000米的海拔,崎嶇不平的山路,這都不算什么,最令人焦急的是趕上凍雨。”耿江拿出了他在工程建設期間保存下來的資料:陡峭的山路上鋪滿了鏡子一樣的凍冰,堅韌的竹子被積冰壓彎了腰,空中的電線掛滿了長長的冰柱,運輸的車輛渾身被厚厚的冰甲包裹著,動彈不得……
75節塔筒,75支葉片,25個機艙,25座基礎環,25個輪轂。所有設備運輸完畢,他們用了近8個月時間。工程背后太多的艱辛、太多的酸甜苦辣,只有親歷了這場“戰斗”的人才有最深切的感受。
在風雨殿工程建設過程中,湖南新能源公司全體員工堅守崗位、以山為家,風雨兼程、艱苦鏖戰,不舍晝夜,不分節假日,保安全、重質量、搶進度,全身心投入工作。2014年8月,湖南新能源風雨殿風電場25臺風機終于全部投產發電。
工程造價降低700-800萬,收益率就會提高1%。該公司將項目優化貫穿在施工全過程中,不斷對微觀選址、風機選型、進場道路和風機基礎類型等進行優化,以提升工程質量,降低工程造價,確保風機風能利用最大化,發電效益最大化。據初步統計,風雨殿風場工程造價比初步設計降低了1000多萬元。寨子背項目道路優化后,路程縮短將近7公里,按1公里100萬元計算,降低造價700萬元。
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謝長軍深入風雨殿風電場調研后,對湖南新能源公司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風雨殿風電項目充分結合了區域特點進行選址和開發建設,通過精細化管理和對標管理,風機利用小時數高,故障低,盈利能力強。”
風從這里來
1分鐘轉15圈,1圈可賺1元,滿負荷狀態下,1臺風機1小時能賺900元……望著遠處不停旋轉的風機,風雨殿風電場員工算了這樣一筆賬。
在湖南新能源,精細化管理無處不在。除了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實施精細化管理之外,該公司在安全生產運行上更是強化對標管理和精細化管理。該公司積極與同區域其他發電企業的風電場進行對標,同時開展風電場內部風機對標,依據對標情況找差距,制定措施,優化運行方式,提高機組可靠性和利用率。
“一個風場總共才7個人,六個剛走出校園的學生和場長都沒有風電場工作經驗,這樣的風電場怎么能運行起來呢?”在風雨殿風電場剛剛投產時,施工單位都不免擔心起來。
倔強的湖南新能源人總是有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他們在場長王東的帶領下,白天緊跟著設備廠家、調試人員學習,晚上集中到一個房間進行探討總結,不清楚的問題直到弄明白為止。他們不但將風電場運行好了,還共同編寫完成了了《檢修規程》和《運行規程》。
2015年是風雨殿風電場投產后的第一個完整年。截至7月26日24時,該風電場累計完成發電量9903萬千瓦時,風機利用小時達到1985小時,提前158天完成年度發電量目標任務。
站在賢良風電場極目遠眺,一座座高聳在藍天之下的風機不停地旋轉著,鋪滿碎石的山路兩旁綠草茵茵,蜿蜒通向遠方。
湖南新能源在工程建設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千方百計減少用地面積,對易于水土流失地段,應用水土保持先進技術進行高質量的綜合治理,一邊開路,一邊種植草皮,用最經濟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風電項目建設與水土保持生態環境保護同步進行、和諧發展。
8月3日,湖南省水利廳在郴州市賢良風電場舉行湖南省風電建設單位水土保持工作現場辦公會,湖南新能源公司水土保持工作的經驗和做法被廣泛推廣。
湖南新能源擁有一支年輕化、高素質、戰斗力強的隊伍。2013年12月29日,風雨殿風電場升壓站開始受電,需要24小時有人值班,但該公司僅有3人有倒閘操作權限。正值新年放假,大家一起表示不下山,輪流倒班。在風雨殿這座高山“孤城”里,7個人一直堅守了5個月,沒有下山。其實,類似這樣的事,在湖南新能源還有很多很多……該公司紀委書記、工會主席賈建軍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也奔走在各地跑前期,曾八個月沒有回家與遠在山西的家人團聚。
湖南新能源領導班子成員的工作空間小之又小。總經理的辦公室僅10平米多點,紀委書記、工會主席的辦公室不足5平米,員工們的工作空間也是如此,但這些絲毫影響不了該公司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激情和熱情。
在湖南新能源,經常會看見公司領導們不時走到員工的工位間,與員工一同研究業務的情景。無論是在湖南新能源公司本部,還是在風電場,到處都能感受到湖南新能源公司干部員工愛崗敬業、昂揚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
沒有多少壯懷激烈,并不表示一馬平川;沒有多少驚濤駭浪,并不意味輕而易舉。歷經一千多個日夜的艱苦拼搏,湖南新能源人用智慧和汗水,譜寫了一曲激昂奮進的大風歌,托起了國電電力在瀟湘大地上的新能源發展之夢。(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