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對機組的可靠性,對風機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制造企業來講,質量永遠是生命。”龍辛說,“風電的社會成本高,機組的生命周期需要延續到25年,大部件拆裝費特別巨大,設計要有什么缺陷,影響是致命的。企業自身要在短時間內擴大產量占領市場與對一款機型充分驗證上取得一個平衡。”
在保證風機機組可靠性上,連西門子也不能言輕松。2014財年,西門子風電業務凈虧損達到1500萬歐元,2013財年則凈盈利3.06億歐元。其中,2.72億歐元被用于檢測和替換主要的陸上風機的零部件,以及維修海上和陸上風機的葉片。2013財年,這一費用是9400萬歐元。
而2015 財年第二季度,風電和可再生部門的凈虧損達到4400萬,訂單從16.8億歐元下跌至1.41億歐元,凈利潤率為負3.5%,是集團9個部門中唯一一個虧損部門。
西門子不得不在其年報中承認,“海上風電機組產量依然保持高速由此帶來了安裝費用的增長,但用于檢測和更換風機的零部件的花費仍然較高。一年一年地看,高利潤的海上風電業務貢獻率顯著下降,這部分收入顯然看起來不甚可觀。”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對于西門子而言,拉動升壓站和海底電纜銷售也是他們市場策略之一,甚至可以接受在海上風電機組板塊虧損。
對于風機制造商而言,除了保證風機自身的質量外,還需要對于海上風電的研究更為全面和深刻。
作為為國內最大的風機制造商,在海上風電領域,金風科技保持其一貫的穩健發展的思路。“進軍海上風電要對氣象、材料、運輸、運維技術等整個產業鏈條有深刻的研究。從目前看來,對于海上風電發展,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從灘涂走向深海,可以看成是‘一點一點往里蹭’的過程。”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吳凱對記者解釋道,“由于海上風電項目的難度和風險要大很多,因此,只有練好內功才能讓風電制造企業少犯錯誤,否則,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以將風機如何牢固地樹立在大海中為例。目前,專用于海上風電施工的工程船舶和施工設備較為有限。由于當時缺乏相應的設備,上海東海大橋項目主要采用的是混凝土高樁承臺技術,后來的龍源如東項目主要采用的是單樁或者多樁鋼結構導管架兩種基礎形式。盡管目前有中交集團、龍源振華、道達、南通盛東、武橋重工、三一重工等多艘近海風電施工專用船舶,和施工設備正在研制,但已建成投用的成熟裝備很少,僅有龍源電力引領的海洋水建和龍源振華公司建造的幾艘潮間帶風電施工專門船舶。
不僅如此,海上風電的下一步是走向深海,在如東地區,施工船只需要通過灘涂地區后才能走向深海,這一步也是極大的跨越。
此外吳凱還提出,機組在完成服役后,如何進行處置?“在海底打樁本身就是一項相對困難的施工過程,將風機拔起更加困難。”
目前,海上風機成本約為8000元/kW;海上風電場建設成本約為10000元/kW。根據DNV GL最新的研究成果,海上風機退役成本為風電場建設成本的60%~70%,退役成本將達到6000-7000元/kW,這部分費用和風機本身的成本幾乎相當。
此外,由于海上風電設備較為龐大,相較于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在設計階段就要物色好拼裝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