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大數據是互聯網發展的基礎,而未來能源互聯網也會基于能源領域所積累的數據信息開創出適應時代的商業模式。金風科技是中國最早從事風電行業的企業之一,每一臺風電機組的運行數據都被記錄下來,金風科技又是如何運用手中的海量數據呢?
距離金風科技北京亦莊總部的兩千公里外,新疆哈密風場,值守員老王每天上班第一件事,習慣性打開與總部相連的全生命周期資產管理系統。調試完畢后,他發現手機版本的APP發來一條提醒,C區第二方陣6號風機可能存在異常,圖標呈紅色閃爍。
老王點擊操作后,數據庫立即給出分析,提供處理方案、需要的工具、備件及安全注意事項。他過去花大量時間在風場巡檢、觀察、分析,現在在軟件上就能輕松完成。
“隨著風電行業的不斷發展,金風作為整機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如何發揮技術和資源優勢,依托大數據、云平臺和行業經驗,挖掘和提升后服務市場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金風科技投資者關系部工作人員王蔚祺告訴上證報。
讓風變得更智能
馬化騰一直強調,“互聯網+”是一種能力,信息能源促進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在金風科技看來,互聯網應用在風能領域,是讓無形的風變得更可控。
“金風可能是現有國內新能源公司中,擁有風能基礎數據最多的,累計裝機容量最大的企業。這些基礎的管理數據和硬件設備,為未來進一步走到能源互聯網階段奠定基礎。如風機更智能,自動調節功率、方向和能量調度;更智能化的管理風電場,提高出功,提高發電效率,有積極的儲備意義。”金風科技副總裁兼董秘馬金儒對上證報記者如是說。
在亦莊總部的監控室,公司服務業務單元監控部劉健向記者展示了金風全球風機管理應用的三套系統:全球監控系統、全生命周期資產管理系統和大數據預警系統。
全球監控系統負責記錄各地風場的數據和運行情況,打開之后可以清晰地看到風機功率、裝機量和風速等基礎變量。安裝在智能風機上的傳感器,實時向監控中心傳回狀態數據,如有任何異常,可在全生命周期資產管理系統上進行操作,實現遠程無人值守和維護。
“從生產、安裝到設備故障處理,我們的每一次操作,都會記錄在系統中,這樣就生成了一個設備操作案例集。系統進一步運用大數據統計、量化運算,形成問題處理標準化模式。極短時間識別接入風機的故障,并推送到APP,就當地風場值守人員解決不了的,再傳回后臺技術中心操作,大大提高處理效率。”劉健說。
更高級別的是,預警系統能識別亞健康狀態機組,利用云平臺、高速運算加模型,通過海量數據的分析處理,預防性發現80%-90%的風機故障,運行準確率達70%以上。
他介紹,這一套系統從去年8月開始陸續接入,目前全球已有8000多臺金風機組數據接入。相比公司全球出貨量超20GW,有超過17000臺機組,這僅僅是開始。
智能微網待爆發
驅車前往公司的工業園區,遠遠就能看到近百米高的風機緩緩轉動,這是園區智能微網生態的重要構成。在分布式能源領域,公司亦有布局。
據介紹,該系統包含2.5MW風機,屋頂500kW光伏,以及2臺共130千瓦微型燃機,支撐起了園區30%的用電,局部時間段甚至超出用電需求量,給電網賣電。2014年3月正式并網,為北京市第一家并網的智能微網。
最新進展是,江蘇大豐的智能微網項目今年3月并網,是江蘇省首套智能微電網項目,包括2.0MW風機、100kW風機、96kWp光伏、600kWh儲能系統,以及能量管理系統和廠區能效管理系統等。
“智能微網,我們在行業里是比較早的,2010年就開始做。現在示范項目較多,未來很有發展空間。”馬金儒介紹,意在把多種新能源應用起來,通過儲能技術,能量管理技術等為客戶提供安全、穩定、清潔、智慧的電力供應系統。
“項目能否快速復制,政策導向很重要。”馬金儒表示,儲能成本較高,此外獨立供電、智能電網等微電網的供電系統也需要企業投資,經濟性有待提高,今后國家有可能給予一定政策支持。而目前,行業還處于爆發前夜。
盡管政策東風還需等待,但金風科技正在布局的智慧風機、智慧風場到智能微網項目,已經初顯“互聯網+智慧能源”精髓,將基礎的傳感器和通訊技術,應用于能源管理系統,打造更智能的綠色風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