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和全國風力發電技術協作網共同組織的2015年風電場信息化智能化專題交流研討會在北京順利召開。國家能源管理部門、華電、大唐、中廣核、遠景能源、聯合動力、清華大學等企業和機構代表作專題報告,就“風電場集控系統、智能運維、風電對標數據深度分析”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遠景能源綜合解決方案負責人李恒發表了題為“基于格林云支持的風電資產后評估”的主題演講。李恒介紹,目前中國風電場的時間可利用率平均達到了98%,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風機進入較高時間利用率的階段以后,再沿用這樣的指標評體系,實際上就進入了一個誤區,因為它模糊了好風機與壞風機、好風場與壞風場的差別,從發電量的角度看,它對價值創造的意義已不大。從中國風電平均發電小時數并不高的事實也能看出,基于時間可利用率的評價標準已不再適用。而基于能量可利用率(EBA=實際發電量/理論發電量)風電場評價體系卻能改變這種現狀,成為劃時代的風電資產管理模式。
EBA是實際發電量和理論發電量的比值,是一個非??陀^風電場評價體系。計算的難點在于理論發電量,需要對風資源有準備的把握,風場設計和評估云平臺格林威治可以實現更準確地風資源的計算。
近年來大量接觸海外風電資產的遠景能源發現,中國風電資產發電效率和美國有很明顯的差別。與美國風電資產對比,在相同風資源和發電能力下,中國風電資產發電量低于美國15%-20%,限電、設備質量僅是部分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對風電資產的管理和信息化工具利用不足上。
為了幫助風電場實現全生命周期的標準化管理,提升風電資產發電效率,遠景能源推出了以能量可利用率(EBA)為核心評價指標的格林云平臺,也推出了最新的EBA模塊。這款被遠景稱為“大白”的評估模塊意在讓風電場的電量損失原因“真相大白”。在運行的風電場,通過EBA模塊的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技術精準計算,可以得出各類因素損失的發電量和影響EBA的比重,做到各類損失“真相大白”,讓投資人和業主清晰地看到,誰拿走了發電量。
對集團公司來說,EBA評估模塊可以客觀科學地衡量不同風電場的能量捕獲水平和電量損失水平,以便確立準確的績效考核指標;值得一提是,從風電場資產全壽命管理的角度看,EBA評估模塊對接前期投資決策,為前期資產投資能量效率定標,以后期EBA指標為前期決策保駕護航。風場運行階段,各類損失“真相大白”,即資產運行管理透明化,為未來風電場技改優化建立“診斷檔案”,進而幫助業主理性選擇資產優化方案以及社會化的資產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