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哥終于還是來了。對于還在為能源互聯網究竟是“能源+互聯網”還是“互聯網+能源”爭論不休的能源界而言,“門口的野蠻人”騰訊已經實實在在地鋪開其能源互聯網版圖,正式進軍十萬億級的能源互聯網市場。
據四川在線5月25日消息,作為四川省人民政府與騰訊公司全面合作項目的重要參與方,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與騰訊公司當天在成都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就“互聯網+電網”服務應用平臺展開深層次合作,正式實施“互聯網+電網”戰略。
據悉,此次簽約的“互聯網+電網”項目將以“互聯網+”解決方案為抓手,以騰訊智慧城市為平臺,依托國網四川電力的電力智能化服務,結合騰訊在網絡社交、云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領先優勢,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合作項目將整合微信“智慧生活”解決方案和四川電力用戶大數據資源,實現國網四川電力的智慧服務;整合騰訊全媒體傳播資源進行國網四川電力服務營銷,提高工作效率和電網運營水平。
“四川電力用戶大數據資源”,這11個字是重中之重。大數據分析,可謂是能源互聯網的命門。把握住電網運行時每分每秒產生海量電力數據,相當于搶占了能源互聯網先機。
什么是能源互聯網?根據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公共平臺與技術部主任曹軍威給出的定義,能源互聯網在于構造一種能源體系使得能源能像Internet中的信息一樣,任何合法主體都能自由地接入和分享。從控制角度看,在于通過信息和能源融合,實現信息主導、精準控制的能源體系。
具體來說,電網業務數據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電力企業生產數據,如發電量、電壓穩定性等方面的數據;二是電力企業運營數據,如交易電價、售電量、用電客戶等方面的數據;三是電力企業管理數據,如ERP、一體化平臺、協同辦公等方面的數據。大數據的“量類時”特性,已在海量、實時的電網業務數據中進一步凸顯。
“數據海量、信息缺乏”,是諸多傳統能源企業歷來面臨的尷尬問題。高度專業化的傳統能源企業,并不擅長最大限度地利用電力數據。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釋放了能源互聯網發展的最大制度紅利,配售電業務將向社會資本放開,如能充分利用基于電網實際的數據,對其進行深入分析,便可以提供大量的高附加值服務,這就是新電改背景下能源互聯網的真正入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