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互聯網”的愿景最初是美國著名學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新著《第三次工業革命》(2011)一書中首先提出的。
由于化石燃料的逐漸枯竭及其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奠定的基于化石燃料大規模利用的工業模式正在走向終結。里夫金預言,以新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深入結合為特征的一種新的能源利用體系,即“能源互聯網”(Energy Internet)即將出現。
里夫金提出的能源互聯網具有以下四大特征:以可再生能源為主要一次能源;支持超大規模分布式發電系統與分布式儲能系統接入;基于互聯網技術實現廣域能源共享;支持交通系統的電氣化。
由此可見,里夫金所倡導的能源互聯網的內涵主要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廣域內的電源、儲能設備與負荷的協調。
中國學者董朝陽基于里夫金的能源互聯網愿景,給出了能源互聯網的初步定義:能源互聯網是以電力系統為核心,以互聯網及其他前沿信息技術為基礎,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為主要一次能源,與天然氣網絡、交通網絡等其他系統緊密耦合而形成的復雜多網流系統。
2014年7月,在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電力與能源協會2014年年會上,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劉振亞發表了署名文章《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服務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提出只有樹立全球能源觀,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統籌全球能源資源開發、配置和利用,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潔、高效和可持續供應。
隨后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
兩會之后,新電改方案明確了此輪電改的主線,即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有序放開輸配以外的競爭性環節電價,售電側改革有望成為最大紅利。
電改逐步放開售電市場也是能源互聯網構建的一個利好。售電業務上游承載發電、輸配電、分布式等多維供給,下游承接工商業、居民、園區等多維度客戶,是未來整個能源交易體系中的數據中心,售電市場放開將帶來多樣的用戶服務需求,以及大量智能終端的接入需求(分布式能源、電動汽車、智能家居、儲能設備等),只有通過能源互聯網才能實現能源供需的動態平衡,滿足日益多樣和智能低碳的需求。
至此,“能源互聯網”的泄洪閘就被徹底打開了。
總結一下,能源互聯網可以包括六大板塊:
智能發電:分布式發電、太陽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等。
智能電網調度:總結更為細致的負荷曲線,引入分布式發電后,電網調度的壓力會更大,需要技術創新。
智能儲能:電動車充電、電源技術等。
智能用電:智能家居、節能技術、針對用戶的用電方案制定。
智能能源市場:新型電力市場、自發電交易、引入電力期貨等。
智能管理和服務:大數據技術在能源服務中的應用,以及節能公司的成立。
能源互聯網,更深遠影響來自思維方式的革命,互聯網思維滲透到傳統的能源行業,融合了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這將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能源消費者、能源管理者、發電企業之電網、能源服務企業都是可以連接的。
能源相關企業的商業模式、營銷模式、研發模式、運營模式、服務模式等,都必須以互聯網的時代特征為出發點進行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