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將或留任繼續掌舵
在技術層面“過關斬將”后,即將誕生的“中國中車”領導層及管理框架的設定自然成為當前市場最關注的焦點。而據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權威渠道了解,上市公司董監高一把手或均來自中國北車。
根據兩公司此前發布的公告,兩家公司3月30日同時舉行了董事會,會議提名崔殿國、鄭昌泓、劉化龍、奚國華、傅建國、劉智勇、李國安、張忠、吳卓、辛定華、陳嘉強為合并后新公司第一屆董事會董事候選人。其中,崔殿國、鄭昌泓、劉化龍、奚國華、傅建國為執行董事候選人,劉智勇為非執行董事候選人,李國安、張忠、吳卓、辛定華、陳嘉強為獨立非執行董事候選人。會議同時提名,萬軍、陳方平為合并后新公司第一屆監事會股東代表監事候選人。
公開信息顯示,崔殿國、奚國華、萬軍和陳方平分別為中國北車的董事長、總裁、紀委書記和監事會主席,而鄭昌泓、劉化龍、傅建國和劉智勇則分別為中國南車董事長、總裁、執行董事和非執行董事。
根據程序,即將于5月18日召開的南北車股東大會將審議新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議案。之后,新公司首屆董事會將選舉產生董事長和副董事長,再由董事長提名新公司的高管。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權威渠道了解到,上市公司層面,北車現任董事長崔殿國將有望成為“中國中車”董事長,南車現任董事長鄭昌泓將有望成為黨委書記,北車現任總裁奚國華有望成為總裁;集團公司層面,崔殿國將擔任合并后新集團的董事長,鄭昌泓將成為集團黨委書記,南車現任總經理劉化龍將成為集團總經理。
監事會成員中,現任中國北車紀委書記的萬軍將可能擔任“中國中車”的監事會主席;陳方平現任中國北車監事會主席;還有一名職工監事由職工代表大會選舉產生。
公開信息顯示,北車的崔殿國今年已61周歲,南車的鄭昌泓今年7月也將滿60周歲。內部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合并工作艱巨,而“老將”威望較高,老領導掌舵“中國中車”,有利于重組整合過程中協調資源、推進改革,為繼任者鋪路。
巨無霸整合要啃硬骨頭
整合后市值超5000億元的鐵路裝備巨無霸——“中國中車”能否延續整合前南北車的快速發展態勢,是市場人士頗為關注的焦點之一。
根據南北車年報,在鐵路投資高位運行、海外訂單不斷的利好因素推動下,2014年南北車業績不俗,凈利潤同比均實現了兩位數的增長。
中國北車2014年營業收入1042.90億元,同比增長7.25%;凈利潤54.92億元,同比增長33.03%;基本每股收益0.48元。中國南車營業收入1197.24億元,同比增長20.48%;凈利潤53.15億元,同比增長27.61%;基本每股收益0.39元。
整合后的“中國中車”將有許多“硬骨頭要啃”。一位公司內部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整合主要面臨三方面困難:一是人員整合;二是創新資源進行產能整合;三是兩公司的文化融合。
“接下去馬上要面臨的就是總部人員的整合問題。兩個公司總部共有員工近300人,中層干部的安置尤為棘手。部門無增量,部長人數翻番,只有一半的部門負責人能搶著座位。”該人士坦言,“另外,兩公司的文化差別也很大,整合后如何相互融合也是難題之一。”
中國南車在年報中也坦陳,整合后面臨內部整合風險。公司稱,由于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各業務板塊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區域,涉及下屬子公司較多,兩家公司合并將增加內部組織架構整合的復雜性,對采購、生產、銷售等各項業務的整合到位也需要一定時間;此外,合并后公司需要根據新的業務和管理架構進行人事整合。因此,合并后公司如果不能實現采購、生產、銷售、人事、管理等各方面的有效整合,將影響合并后協同效應的發揮,并可能導致短期內無法實現預期的目標。
華創證券機械分析師李佳認為,南北車旗下各子公司是市場運作經營主體,合并初期對于行業經營、訂單、簽約等的影響較小。“短期不會有太大影響,但長期看可能有關停過剩產能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