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經濟組討論時,全國政協委員劉振亞引用了一組數字說,我國全社會人均用電量還不到4000度,不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一半。預計到2050年的長期數據,按現在的投資速度,我國的人均用電量數據也僅比現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水平高一點。
劉振亞引用這些數據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我國電力投資要進一步加大力度,不能因為社會用電量增速下降,就減少電力投資,尤其是智能電腦等代表世界潮流的電力設施投資更不能減速。
對于電力投資這個話題,坐在劉振亞左手邊的朱永芃委員用了一組行業數據,來說明“電周期”的存在,以及對社會的影響。
朱永芃說,電力投資具有明顯的周期性特征。如果把現有投資比作是1的話,那么在建項目應該達到2或者2.5,因為電力設施的建設周期一般都在兩年半至三年左右。此外,電網、電源建設的審批周期也有三至四年。
這也就意味著,一項電力投資從動意到發電、上網,長度可能跨越五六年。
朱永芃舉例說,前些年就曾出現過一種現象:電力需求放緩時,投資審批也放緩,結果到了經濟發展到高峰時,只能拉閘限電。“電力建設必須保持適度的超前性。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電力是先行軍。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朱永芃說。
劉振亞對朱永芃的觀點也表示贊同。“建設適度超前,技術也要超前。”他插話道,我們應該站在國家戰略的角度,大力發展風電、核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展特高壓智能電網等技術,在全球搶占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