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本世紀初的德國能源轉型正在從第一階段向進一步深化轉型的第二階段進階,而我國則剛剛站在能源革命的起點上。
變革總伴隨著爭議和各種各樣的雜音,德國能源轉型也不例外。德國的能源轉型導致居民承擔了更高的電價?棄核導致德國的碳排放增加了?諸如此類的討論和質疑屢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甚至更有人因此判斷:德國能源轉型失敗了。
2月5日,由綠色和平主辦的《中德能源轉型論壇》上,三位親歷德國能源轉型政策制定、執行和評估的核心專家,圍繞“德國能源轉型的真實故事”解讀了有關爭議。
專家:
Harry Lehmann 博士,德國聯邦環境署環境規劃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處處長
Felix Christian Matthes 博士,應用生態研究所氣候與能源政策研究員
Hans-Joachim Ziesing ,博士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環境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爭議一:可再生能源附加費導致電價上漲?
背景:可再生能源附加費是用來支付可再生能源發電收購電價超過市場電價的差額。在2000年前后,德國開始征收附加費,由每千瓦時不足1歐分,到2015年增至每千瓦時6.3歐分。
Felix Christian Matthes:德國電價包含批發市場價格、電網并網費、增值稅、碳稅、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等要素。我們有多少電價要素,這個無所謂,歸根到底要看總價。現在比較有意思的情況是,所有不同的電價構成要素,導致我們從2013年開始電價就基本趨于平穩了。
我們做一個模型驗證,可再生能源發電使得批發市場價格降了兩成(參照下圖)。可是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為什么會增呢?因為可再生能源附加費都是個體居民來付的,也就是說工業用戶是豁免的。
當然了,某些行業免稅,免予承擔這個體制的成本,這還是很有爭議的。有些人說我們要支持,有些人說我們要反對,為什么要讓我們的居民承擔?但是,有些人說,我們要保護工業用戶,如果不給他們免的話,就業誰來管?這是一種利益再分配的現象,任何經濟要轉型都有利益再分配的過程,這個不能證明它失敗了。
(如圖所示:紅色代表批發市場價格,綠色代表可再生能源附加費)
Harry Lehmann:一個德國典型的住戶,他的主要家庭負擔是什么?這個家庭一個月的工資是多少,他每月電力支出20歐元,占比并不大。盡管很多家庭認為付出的電費更多了,但實際上并不是多大的金額。長遠來看,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實際會為你省錢。
Hans-Joachim Ziesing:有的時候,我們有這種抵觸情緒,比如說無論是工業界的人士還是其他人,他們害怕額外的負擔,這點我們要說的非常清楚,這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你們額外的一個機會,因為我們要持續這樣的討論,讓大家都明白這一點。
爭議二:德國棄核后會進口更多的電嗎?
背景:2011年福島核事故加快了德國棄核的步伐和能源轉型的實施。德國決定在2022年之前關閉所有的核電站。并在一周之內永久關閉了40%的核電產能。
Hans-Joachim Ziesing:介紹一下我們在德國逐步消除核電的后果。當時存在三方面擔憂。
首先,我們的電力生產成本會上升,同時,預計二氧化碳價格會上升,但事實上并沒有上升。
其次,當時覺得要上馬新的電廠,來彌補減少核電的容量,這也沒有發生。
最后是外部電力交易平衡會被打破,但這個恰恰相反。現在德國其實出口電力更多了,而且達到了我們歷史上電力出口的最大值。(參照下圖)
爭議三:碳排放不降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