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目前,新型城鎮化建設進入新的高峰期。但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聚集,必然對于能源系統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以火電為主的能源系統,必然不能適應新型城鎮化的需求,因此勢必需要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的介入。日前,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設智慧城市以及新型城鎮化能源系統的關鍵是政策、創新機制建設問題。
2014年,我國新興能源新增裝機與平均利用小時呈現上漲與下降相反態勢。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核電裝機增長36.1%,平均利用小時數減少385小時;風電裝機增長25.6%,平均利用小時數減少120小時。另據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秘書長姜紹俊測算,在太陽能裝機增長67%的情況下,平均利用小時數減少約240小時。
顧國彪指出,目前,新能源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亟待解決,例如,各種新能源發電方式的間歇性、波動性該怎么辦、新能源資源聚集區與負荷中心距離遠怎么辦、新能源聚集地區的電網薄弱怎么解決等諸多問題。而對于電網發展,有兩大方向,一個是利用特高壓電網,將資源富集區的能源輸送至負荷中心。另一個就是發展先進適用的儲能技術,建成一個真正的智能電網,對于電力行業而言,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他認為,具體而言,風電的挑戰就在于,風能很豐富,需要研究這樣的能量怎么儲存起來,或者是在不穩定狀態下如何使用等問題。通過長走廊組合成一個風電群,和大電網絡聯合,是必須好好研究的課題。“對于太陽能而言,我的觀點是,光伏并非發電,只能稱為電池,因為它是一個儲能手段,需要依賴儲能技術的發展,同時需要通過電網現代化,并結合我們的國情去發展。”
“面向未來,建設真正的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鎮化,絕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顧國彪認為,宏觀架構應該包括雙向智能電網、新燃料、儲能選型等要素;從產業角度來看,智慧城市(新型城鎮化)的能源系統應將風電、電動車、光伏聯合起來,通過超級計算機進行管理,從而把智能電網、新能源、電動汽車、儲能融為—體,進而解決電網晝夜峰谷差問題和不穩定的新能源接入問題,最終建立一個高效、穩定的電力生產和消費體系。
顧國彪最后指出,建設智慧城市以及新型城鎮化能源系統的關鍵是政策、創新機制建設問題。核心政策和機制應該包括3個層面:政策層面須建立風(光)、儲、車、電產業聯盟,以克服體制性障礙;產業層面應建立產、學、研、用實質性的結合,達成互利共贏體;科研層面要建立人才、成果評價及獎勵新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