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4.0”是2014年中國經濟的熱門詞匯,關于它的研討會頻頻舉行,甚至有聲音說,“工業(yè)4.0消滅淘寶只需十年”,更多的聲音開始習慣性“反思”,一再追問:“德國工業(yè)都4.0了,中國呢?”各種“中國應該趕緊跟隨上馬工業(yè)4.0”的觀點亦此起彼伏。
兩化融合:標準缺失
在“工業(yè)4.0”之前,身負世界工廠之名的中國已提出自己的制造業(yè)升級理念--“兩化融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以工業(yè)化促進信息化)。
雖然“工業(yè)4.0”和“兩化融合”都被認定為國家戰(zhàn)略,但“工業(yè)4.0”從概念提出到目標認定,都是企業(yè)作為核心推動。與之相比,兩化融合則更多是政府的工作延伸。
雖然早在2002年就開始提出,但由于標準規(guī)則的缺失,“兩化融合”人人皆談,用一位行業(yè)人士的話來說,就是“不管什么東西,都能往這個籃子里裝”,對中國企業(yè)的實際發(fā)展支持有限。
該人士表示,“兩化融合”開始比較宏觀,落腳點在哪并不清楚,缺乏科學的規(guī)劃。“圍繞‘兩化融合’,影響、幫助企業(yè)的政策很少,基本上可以說沒有。”
此外,“兩化融合”在不同時間、領域,目標都不盡相同。
“信息化其實很早就在做。企業(yè)里很早就談MRP(物資需求計劃)。MRP就是ERP(項目管理)的前身。在國外它是70年代提出的,1982年的時候,北京經貿委批了大量技改費用。當時IBM的一套設備下來得100多萬美元。很多企業(yè)為此背了不小的債務,甚至因此倒閉。”一位通信業(yè)咨詢人士透露。
2013年底,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國務院新聞辦的發(fā)布會上表示,“兩化融合”是工信部立足之本,現正在制定“兩化融合”標準。該標準類似ISO9000的國際標準體系。如果該標準能得到大家認同,并取得成效,將來可到ISO去申請成為國際標準。
至此,在中國樹立了多年的“兩化融合”終于有了完整解釋,從一個沒有準確定義的概念,真正轉變?yōu)槊考移髽I(yè)都可以直接遵行的制度標準。
工業(yè)4.0:西門子“個人秀”?
與中國的“兩化融合”相比,2011年才在漢諾威工業(yè)博覽會上進入人們視野的“工業(yè)4.0”,更像是德國的一場科技秀,為其國家級產品搭建概念及展示平臺,并通過對產品的概念化包裝獲得更高利潤。
值得注意的是,放眼全球,目前能實現工業(yè)4.0目標的企業(yè)寥寥無幾。而在德國,當前只有西門子。所以這工業(yè)4.0秀,也幾乎成為了西門子的產業(yè)集成展。
“工業(yè)4.0”的核心概念CPS(賽博物理空間),是由通信設備連接起的網絡化傳感器、生產設施、產品的控制系統(tǒng),借用該技術可實現在產品、生產設施的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智能生產--事實上,這也正是西門子的布局與訴求。
近年來,世界制造大國都提出了各自的新工業(yè)改革口號。但在全球制造業(yè)分工加劇的今天,各個國家的制造業(yè)振興計劃難以一蹴而就。
提出“工業(yè)4.0”的德國也倍感焦慮。
2014年11月17日,德國之聲網站報道說,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IW)公布的德國半年度經濟報告“秋季調查”顯示,德國企業(yè)信心正在下滑,預計2014年度經濟增長率僅為1.2%,這意味著,德國經濟正處于衰退的邊緣。
報告顯示,在受訪的2900家德國企業(yè)中,24%計劃明年招錄新員工,而此前“春季調查”的結果為38%。
從這個意義上講,“工業(yè)4.0”在德國國內能否成功扭轉經濟低增長的趨勢,依然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中國制造業(yè):忌邯鄲學步
一些業(yè)內人士表示,與德國工業(yè)相比,中國工業(yè)目前仍有較大差距,近期內“工業(yè)4.0”并不盡適合中國制造業(yè)。
原因在于,中國問題是工業(yè)化過程沒徹底走完。從制造設備到產品工藝與發(fā)達國家差距較大,自動化、高精度的制造設備國產化的缺失,導致眾多無力進口昂貴外國設備的中國企業(yè),還只能徘徊在低利潤的初級加工端,如果急于求成,只會事倍功半。
比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下屬研究所人士透露,目前完全自主的國產芯片制造設備只能滿足8英寸及以下硅圓晶片的生產需要,且CD尺寸(芯片中最小構件尺寸)都在1微米到0.1微米之間。而這是美國上世紀90年代的量產規(guī)格,目前世界主流芯片制造規(guī)格已達到12英寸硅圓晶片,CD尺寸則已達到28納米。
“我們在認識和看待工業(yè)4.0的時候,既不能仰視,過分夸大其意義和作用;也不能俯視、輕視,認為其是商業(yè)炒作、新瓶裝舊酒,而是要理性客觀分析其戰(zhàn)略意圖、核心理念和路徑方法。”在11月7日的一個公開會議上,工信部電子司副司長安筱鵬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