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獲悉,全國風能資源評估工作取得新進展,本次公布的成果,包括全國以及各省(市區)陸地70至100米各高度層上風功率密度達到150瓦/平方米、200瓦/平方米和300瓦/平方米以上不同等級的風能資源圖譜和風能資源的技術可開發量。
為滿足我國風能資源因地制宜的開發利用需求,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中心在2010年發布的《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成果的基礎上,于2013年啟動了新一輪風能資源評估工作。
在此輪評估工作中,項目組運用了最新評估技術,并結合我國風能資源開發能力和開發技術的進步適當調整了限制風能資源開發的因子參數,特別考慮我國低風速區及分散式接入風電的發展需求,評估給出了我國陸地70米高度風功率密度達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72千瓦,達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50億千瓦,推算出80米高度風功率密度達到150瓦/平方米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102億千瓦,達到200瓦/平方米以上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75億千瓦。
該成果可以為我國制訂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提供重要參考,同時為各級政府編制風電發展規劃和企業的風電場選址提供有力的基礎支持。
據悉,本次評估采用了近1000座測風塔的實測數據,對風能資源數值模擬輸出的高分辨率結果進行了檢驗和訂正,有效地提高了評估成果的可靠性。
【延伸閱讀】
》》》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工作背景
“全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工作于2007年正式啟動,由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財政部立項,中國氣象局具體牽頭組織實施。該項目針對我國陸地風能資源豐富、適宜建設大型風電場、具備風能資源規?;_發利用條件的地區,通過現場觀測、數值模擬、綜合分析等技術手段,評估了我國陸地風能資源分布特點及技術可開發量,并于2010年公布了我國陸地70m高度層風功率密度達到300W/m2以上適于集中式開發的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25.7億kW,為促進我國風電發展提供了基礎支持。
》》》風電真能“偷走”城市的風嗎?
丹麥科技大學Risoe實驗室Frandsen通過設置9000平方公里范圍的大規模風電場,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大型風電場的局地大氣環境影響效應,結果表明,大型風電場下風向風速減弱的影響經過約30~60公里的距離以后就可以恢復。在風電大戶中,河北張家口距離北京上百公里,內蒙古距離北京就更遠了。因此,北京上游的內蒙古、河北開發風電資源,對北京風速的變化影響微乎其微。好比一只大象馬上要摔倒,就算大象腳下的螞蟻伸了一下腿,也不能認為是螞蟻絆倒了大象。
》》》風能協會回應“風電致霾”話題
研究證明,風能開發占大氣層能量損失極小。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即便利用風能滿足全球對能源的需求,也僅需損失1千米以下大氣層能量的0.006%-0.008%,比城市化對大氣能量的損耗要小得多。因此,即便是以風電為主要電源的國家,由于風電開發而消耗的大氣能量,都很難成為霧霾發生的原因。何況,目前世界上風電裝機在電力結構中占比越高的國家,如丹麥、芬蘭、德國、荷蘭等,都越少出現霧霾。
》》》氣象預報如何助力風電發展?
在風能發展的前期,氣象部門曾三次普查風能資源,找到了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的區域。隨后展開風能資源詳查和評價,建成了有400座測風塔組成的全國風能資源觀測網,近年還完成了全國陸地風能資源精細化評估。目前,我國風電發電量約占全部電力消費量的2%,到2015年和2020年風電發電量將占全國總發電量的3%和5%。未來,氣象部門的風能預報將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