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絲綢之路”是道路,“新絲綢之路”上的電網,是更細密的道路。如果說高鐵計劃是亞歐大陸的“車同軌”,對推進亞歐大陸一體化有著重要意義,同樣不應忽視的是電網,也需要做到“電同網”。
自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之后,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電力互通得到了快速推進。在11月10日的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國家電網總經理舒印彪表示,目前,中國已與周邊國家建成18條輸電通道,而與中亞五國的輸電聯網工作也正在落實中。中國巨大的電力需求為這些能源豐富的中亞國家提供了極具潛力的電力市場。
中國巨大的電力需求為中亞國家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
中亞作為亞歐大陸地緣政治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板塊,既有改善自身基礎設施的渴求,又對自身的崛起保持一定的期望,自然也就對帶有政治性的援助保持警惕。歐美日發達國家自身陷入主權債務的泥潭,其實也無暇去拉動當地經濟的增長。而中國恰好有過剩產能和過剩的外匯資產,不僅能派人為中亞國家修建基礎設施,甚至連資金都一并提供了,而且不附加任何苛刻的政治條件,對中亞國家而言,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放在中國自身的思想傳統里,這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的輸出,幾乎稱得上是接近“王道”了。我們無法斷定歷史上中央王朝的“王道”通過施惠于四方到底節省了多少國防成本,但我們完全可以肯定,古代的“王道”通常會直接增加中央王朝的財政負擔,很多時候差不多就是“面子政治”。但當代“王道”在這方面的壓力就小了很多。 中國出錢出力,推進“電同網”的事業,贏得的不僅是政治上的親善,經濟回報也是大大的。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比較“電同網”與“電不同網”的狀態:
第一,如果“電同網”,就意味著原先被不同標準分隔開來的若干個電力設施和電力服務市場,被整合成了一個市場。 最大的受益者將是推廣電網標準的國家,因為其必然具有最強的電力設施生產能力與最高的電力服務水平。 “電同網”,為其電力設施生產企業和電力服務提供企業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消費市場。
第二,電網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基礎設施,它不僅直接制約電力的消費,更是直接制約電力的生產。就消費而言,如果電不同網,電力欠缺的地區就無法從電力富余的地區購買多余的電量,一邊是缺乏,一邊是浪費,對雙方來說都是損失。但是,所謂“富余”,并不是說把電放到一個容器里存著,等有需要的時候再釋放。由于當代電力儲存技術仍很不發達,發出來的電如果不能上網消納,大多數只能白白地浪費掉。如果沒有合適的電網接入,生產者寧可選擇關閉發電機。因此,要充分發揮出生產潛力,就必須先建設大容量的統一電網。
第三,也是與第二點緊密相連的一點是,電力的生產基于其他能源和資源,要提高發電效率,降低環境污染,更需要性能優良的電網。以火電為例,有了特高壓電網,火電廠就可以設在人口稀薄的煤炭產區,而不是建在人口稠密的用電地區,其益處,一是節省煤炭運輸成本,二是避免對人口稠密地區的污染,降低霧霾的發生概率,三是可以將原來建設數十個發電廠的資本用來建設好若干煤電基地,資本更加密集之后,可以進一步提高煤炭的利用率。至于各種再生能源發電——屋頂的太陽能發電、分散的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波浪能發電、廢棄物發電等等,往往是高度分散的,如果沒有統一電網消納,就很難大規模推廣開來,更談不上取代火電了。
在中國國內,智能電網和特高壓的建設,已經讓我們嘗到了“電同網”的甜頭。中國的火電發電效率正在提高,污染正在降低;再生能源發電正在迅速發展,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風電與光伏市場。但在用電高峰期,中國不少工業發達地區仍然會出現電力緊張的狀況。隨著城鎮化、電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中國的耗電量肯定會進一步攀升。 同時,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已經作出了較為剛性的國際承諾,預計到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量比重由目前的11%提高到15%。同時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也需要得到進一步提高。這樣,中國需將越來越多的其他能源轉化為電力再加以使用。 這中間的缺口,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補上的。
正是在這個點上,周邊國家為中國提供了新的機會。在這方面,中亞五國是與中國進行電力合作的先鋒。中亞地區能源資源非常豐富: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和煤炭資源均居世界第8 位,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盛產天然氣與石油資源,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水能資源豐富。五國更是有豐富的太陽能和風能資源可資利用,而且地廣人稀,非常適合建設大面積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中國先進的智能電網和特高壓技術,使得中國與中亞“電同網”成為可能。中亞各國可以建設起能源基地,然后通過特高壓技術,將富余的電力輸送到中國用電缺口較大的工業發達地區。
實現電網的跨國互聯互通,建設境外能源生產基地,給中國帶來的利好多多:中國的電力設備(包括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生產企業將可直接增加出口。電力供給增加對中國的工業生產整體是有力的支持,而對于電動車這樣的新能源產業來說,更是一劑強心針。有來自國際的電力支持,中國也就可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促進環境保護 —— 當然,西方肯定會有媒體炒作中國向周邊國家轉移污染。對此指控,我們大可從容接招:第一,是周邊國家自主決定與中國的合作,不存在強迫的問題,中亞各國存在通過能源出口拉動經濟、實現發展的強烈意愿;第二,“電同網”一旦啟動,中國也將大規模輸出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為合作方建設再生能源發電基礎設施和增加化石能源轉化率的基礎設施,長遠而言是有利于合作方國內環保事業的;第三,日韓等國目前已在抱怨中國霧霾的跨境影響,中國邀請各國通過區域內能源資源的合理配置共同解決這一問題,實際上正是負責任的表現。
實際上,中國領導的“電同網”事業覆蓋的不僅僅是向西延伸的“一路一帶”。 9月4日,俄羅斯國有工業集團俄技集團稱將與中國神華集團在2016年共同開發位于俄羅斯阿穆爾邊疆區的Ogodzhinsky煤礦區,雙方還將在該煤礦區附近建設一家發電廠以及可向中國出口電力的高壓輸電線路。11月9日,俄羅斯水電集團公司分別和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就水電站建設達成合作。這些協議將俄羅斯引入成為“電同網”的合作伙伴。中國與蒙古的能源合作也在深化,長遠來看,我們也難以想象蒙古會自外于“電同網”的事業之外。
而在東南亞方向上,我國鄰國電力合作已有多年,既有買進也有賣出。2004至2013年10年間,南方電網累計向越南送電約280億千瓦時;2010至2013年,累計向老撾送電約5億千瓦時,累計從緬甸進口電量約85億千瓦時。南方電網發布的消息稱,2020年我國將采用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與泰國實現聯網并開展電力貿易。近年來,我國還積極參與了大湄公河次區域(GMS)電力項目合作與開發。
作為本輪中國基礎實施建設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同網”絕非中國的“面子工程”;在這里,道義和利益緊密結合在了一起。中國將用電流來證明,她是亞洲腳踏實地的建設者,更是地區和平與繁榮強有力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