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南、北車本是一家兄弟不同,三家核電企業像三個師父教出來的三個徒弟。就像中國武術,雖然都是練武,卻有眾多門派;但不論哪個門派都可以出高手,不需要統一在一個門下。
核電合并出海被指不靠譜:三師父教的三徒弟
核電與高鐵一樣,是中國繼航天工業之后力推的高端制造業之一,自2013年以來,兩行業的“走出去”,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現在,掌握高鐵技術的南車集團和北車集團傳出合并的消息,目的是避免二者在國際市場上惡性競爭,那么,長期被指“窩里斗”的中國核電企業是否也會合并,抱團“走出去”?近日,業界對此的爭論持續升溫。
其實,南車和北車本是同根生,當年都是由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脫鉤鐵道部后分立的。但是現在的核電三巨頭——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廣核集團、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卻是各有來頭。
中核集團以擁有完整核工業產業鏈為傲,核電只是其八大業務板塊之一。中核集團旗下現有核電站所用技術來自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目前其與俄羅斯正在加強合作。中廣核一出生就有法國血統,旗下在運核電站的核心技術主要來自法國。國家核電才成立7年多,目的是受讓第三代先進核電技術AP1000,這項技術由美國西屋公司掌握。
在自身吸收的外來技術基礎之上,各家核電企業都發展出自己的新技術。至于將來發展核電到底選用哪種技術,業內長期爭執不下。國家能源局在年初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既提出“推動AP1000自主化”,也要求“推動三代核電技術融合”,算是各給一個機會,還是沒有統一。
技術融合不易,統一思想更難。前不久,中核集團旗下的一份核電專業刊物刊登文章,提議核電回歸“大一統”,立即招致業內強烈反對,甚至被指“倒行逆施”。之所以有這樣的觀念沖突,是因為核電企業的背景和文化差距也相當大。
中核集團的前身可以說是“兩彈元勛”,有光輝功績,也有歷史包袱,再加上其要為中國的國防出力,因此,企業思想里還有不少“計劃”成分。而中廣核最初的業務骨干都是赴法國培訓出來的“黃金人”,又有多年與香港打交道的經驗,相對于其他央企,企業理念非常“前衛”。至于國家核電,自身沒有核電項目開發控股資質,其與中電投重組的傳言變成現實之后,才真正“三分天下有其一”,暫時還談不上企業文化。
與南車和北車本是一家兄弟不同,三家核電企業則像三個師父教出來的三個徒弟。這就像中國武術,雖然都是練武,卻有眾多門派;但是,不論哪個門派都可以出高手,不需要統一在一個門下。
可見,核電三巨頭進行簡單的合并,并不可行。今年1月,核電三巨頭已經聯合其他核電企業成立了首個中國核電技術裝備“走出去”產業聯盟。而合作與技術創新是增加出海成功率的新籌碼。
其實,中國核電企業近幾年在海外市場經常與國外公司合作投標,譬如近期中廣核與中核聯手參建英國核電項目,也是借光法國電力公司。因此,更值得重視甚至警惕的是,在所謂的核電企業“窩里斗”背后,是美法等核電強國掌控全球核電市場的身影。而要擺脫這些身影,就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電技術,所以,中核集團和中廣核把精力集中在聯手打造的“華龍一號”上才是正路。
至于如何在海外市場避免競爭,劃分市場范圍是比較簡單直接的辦法,即根據現實情況,在某個國家或地區的核電市場,只能由一個企業牽頭競標,其他企業只能起輔助作用。在這方面,還是需要一點國家意志的。
中國正走在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路上,核電三巨頭合并與否決定和影響著該產業的未來走向,應該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