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日本政府下調FIT(可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制度)補貼費率,商業發電項目(裝機量≥10kW)的補貼費率是32日元(含稅),補貼20年;住宅系統(<10KW)的補貼費率是37日元(含稅),補貼10年。盡管日本在2014年進一步下調了上網電價補貼,但日本仍是目前全球補貼最優厚的地區。相較德國的補貼,日本FIT補貼是其兩倍以上。
日本一橋大學教授青島矢一在上周舉行的無錫新能源大會上指出,為了促進光伏發電的推廣普及而實施的FIT政策,是在震災之后這樣一個非常時期中被設計的,所以其政策內容和本身的目標之間缺乏整合性,是一個過渡的政策。
他說,市場的熱潮引起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恐怕早晚會進行較大的軌道修正。政策的搖擺撤退恐怕會造成可再生能源推廣機制的急速削減。
目前,日本已建成的屋頂光伏電站(<10KW)所使用的組件9成都是日本品牌。“但FIT政策對日本企業光伏系統業務的刺激有限。比如,夏普、京瓷、松下等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在2013年得到了大幅提升,之后便開始下滑。”
日本TSB株式會社社長鏑木勇表示,自日本FIT實施以來,接近70GW容量的光伏項目獲得了設備認可,但是實際安裝運轉的只有10GW。“僅現在就有60GW左右的設備需要安裝。如果按照此前的進度,可再生能源計劃將會超前完成。”
但是,各種問題接踵而至。
首先,是成本居高不下。青島矢一表示,近年來,日本光伏系統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進口組件增加而導致本土組件價格的下降,但BOS(附屬設備,架設施工)的價格基本不變。
TSB社長鏑木勇指出,日本光伏系統每千瓦投資30萬日幣,德國15萬日幣,中國12萬日幣,美國20萬日元。日本系統投資成本最高,安裝成本在其中占比20%左右。
“在日本FIT的支持逐漸減少,光伏推廣逐步放緩的情況下,具有高性價比組件和施工效率的中國企業的力量很重要。”青島矢一表示。
第二,是國民負擔。日本于2012年7月開始實施可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制度,在該制度下,電力公司有義務以固定價格購買可再生能源所發的電,并將成本平攤到所有電力消費者身上。
今年3月份,日本經濟產業省(部)公布2014財年家庭每月支付新能源普及費用升至215日元,與去年的120日元相比增加了87%。鏑木勇稱215日元相當于在日本乘坐一次地鐵或吃一碗面的費用。
以NEDO(日本新能源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北京事務所國際部長堀尾客康的家庭電費賬單為例,3月份用電234度,電費共計6868日元。其中,需要支付186日元作為發展可再生能源國民負擔的費用。
據統計,2013財年日本購買可再生能源發電總額高達4800億日元。如果70GW被認可的設備全部安裝運轉之后,每年將產生超過2兆3000億日元的財政壓力,約合1219億人民幣。
第三,是選址問題。日本可供安裝光伏電站的地方越來越少,空間也越來越小。
第四,是環境問題。因為建設光伏電站所進行的土地開墾、砍伐樹木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日本幾個城市已出現過反對太陽能發電的運動。此外,日本引入光伏約20年的時間,光伏電站的舊設備和廢棄物如何進行回收處理,也是個問題。
最后,是并網問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以后,造成供電不穩定,成為最大的問題。根據此前的報道,今年9月份,日本五大電力公司宣布消減新增太陽能光伏項目的并網的數量,并指責稱,過去兩年新能源擴張從未停歇,而且光伏電站只能在陽光普照時提供電力,經常造成連接問題。
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福島可再生能源研究所所長代理近藤道雄認為,供電量的變化可以依靠多類型能源供電的系統整合得到控制,實現不依賴FIT而獨立盈虧發電的電源技術的創新,比如能源的貯存和輸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