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對方:調價給風電行業帶來打擊
對于風電運營商而言,下調風電上網電價并不是簡單意味著少收“三五斗”,而是直接削減企業利潤,并對企業的現金流以及項目進程產生不利影響。
一家風電企業負責人給媒體算了一筆賬:以一個5萬千瓦的風場為例,如果該風場平均利用小時數為2000小時,其年發電量則為1億千瓦時。假定全國風電上網電價每度下調5分,那么該風場因電價政策變化而損失的收益為500萬元。
“一個小風場減少的收益就這么多,公司那么多項目,其總體損失可想而知。”上述負責人說。
另一家風電企業的一位高級工程師更是表達了對項目開發的擔憂。“電價太敏感了,調價政策對一些處于盈虧邊緣的風電項目影響較大,尤其是低風速和高海拔風電項目。”
“如果貿然調整電價,將產生如下后果:一是電價的下調將導致產業資金鏈更加緊張,并摧毀開發商們本已徘徊在盈虧邊緣的風電業務,進而拖垮上游設備制造企業;另一方面,下調電價將嚴重挫傷企業開發風電的積極性,阻礙風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無法確保我國制定的有關能源結構調整優化的目標和任務如期實現。”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指出。
支持方:調價促進產業洗牌
“歷史地看,風電發電成本呈下降的態勢,風電電價的補貼水平也必然逐漸降低,電價補貼政策的最終目標是讓風電價格與常規能源價格相比具有市場競爭力。”一位風電行業資深人士指出,“價格如果下調,其影響并非完全負面,它可以促進產業洗牌,并適當調整我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步伐。”
以國外為例,德國2012年修正了《可再生能源法》。新法規中陸上風電電價并未下調,陸上風電固定電價的起始電價為0.0893歐元/kWh,基礎電價為0.0487歐元/kWh。從2012年起,每年新項目的電價在前一年基礎上下降1.5%,而修改前的電價年均降幅為1%。此外,新法案還提高了海上風電的電價水平,修改前海上風電的起始電價為0.13歐元/kWh,修改后新海上風電的起始電價為0.15歐元/kWh,此電價維持12年;或企業也可以選擇起始電價0.19歐元/kWh,此電價維持8年。之后電價降為基礎電價0.035歐元/kWh,每年開發的新項目電價在前一年基礎上下降7%。評論認為,此次法案的修改有效提升了德國風能產業的利潤空間,推動了風電市場的強勁發展。
“歐洲風電的發展給了我們很多啟示。”一位風電企業負責人表示,“調價雖然短期內會對企業盈利能力造成影響,但長遠看來,將提高風電運營企業的準入門檻。隨便裝幾臺風機就能發電盈利,這對風電行業不是好事。有綜合實力的風電企業會適應當前新的政策環境,小的企業則要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