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為海上風電的發軔之地,也是海上風力資源豐富之所,挪威、瑞典、丹麥、德國、英國的近海海域的海上風電年發電平均小時數在4500 小時至5000小時之間,遠高于國內3000 小時的水平。同時,歐洲海上風電上網電價也遠高于國內水平,所以,國內一些風機制造企業已把眼光投向海外的海上風電市場。然而,突進最成熟的歐洲海上風電市場絕非易事,近日,《中國能源報》記者對話了國內外風電行業多位人士,為中國風電企業開拓海外的海上市場建言獻策——
湘電風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宋曉萍:
在海上風電開發方面,湘電風能其實是從國外走到國內,2009年為了打造海上風電產業化戰略,湘電風能收購了一家歐洲專門做海上風電的公司,所以說湘電在海上風電市場上,本身的國際化色彩就很濃。今年,我國海上風電電價出臺,并規劃了宏大的發展目標,相對于國外海上市場,我國的海上風電市場規劃更集中、推動力度也更大,所以,湘電已經集中歐洲和國內的技術優勢,將戰略重點轉移到國內的海上市場。
中國風機企業要到海上風電相對成熟的歐洲市場去,特別要注意中歐兩地海上風況、水文、地質條件、氣候條件等方面的差異。比如說,中國有臺風,而歐洲沒有;另外,我國幾個海域風況差異性很大,更復雜,而歐洲的風況基本都是一級風況。這些國內情況與也歐洲的差異,對國內風機制造商走出去提出了更大挑戰。
DEWI(德國風能研究所)全球總經理Francisco Martinez:
與陸上風電場相比,建設海上風電場從結構設計、安裝和維護都更為復雜。特別是離海岸線較遠的海上風電場需要周密的開發,對發電機、零部件和整個風電場的基礎投資都需要周詳的規劃。比如說海上風況監測、風機噪聲對海洋生物影響的檢測,這些檢測在軟件和硬件上的要求都很高。中國的風機制造商要擴大海外的海上風電市場,首先要在多個海上風電項目中積累經驗。中國的海上風電市場已經開啟,對中國的風機制造商來說是良機,DEWI也正將一批經驗豐富的歐洲工作人員轉移到中國,以應對中國海上風電業務擴張的需求。另外,歐洲的海上風電市場已經比較成熟,競爭也最激烈。而美國、巴西、日本甚至南非等國的海上風電市場正在開啟,這些國家的市場競爭也沒有像歐洲那么殘酷,對中國海上風機制造商來說,這些國家的海上風電市場是不錯的突破口,成功的機會也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