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大力發展風電產業,不單單是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不單單是權宜之計,更是長遠的戰略問題;不單單是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在9月24日召開的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紫光閣》雜志社和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主辦的“推動風電發展建設綠色中國”研討會上,中國國電集團公司董事長喬保平表示。
當前,風電逐步由補充能源向主力替代能源發展。新形勢下,如何順應能源發展的新要求,如何為風電蓬勃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政策、市場環境,已經成為推動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關鍵所在。
新形勢呼喚新思路
“建議按照推動能源革命的新要求和風電現在的發展情況,重新定量評價風電發展的價值判斷體系,進一步理清發展風電的積極意義。”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秘書長王志軒在上述會議上提出,“我們過去評價電力發展是以缺還是不缺為標準,目前這個標準是遠遠不夠的,電力實際上已經成為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工具、宏觀調控的工具、全社會節能減排的工具和循環經濟的平臺,在這個情況下,發展風電該如何定位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現在需要很好地制定風電路線圖。下一步風電比重是怎樣的?這需要從戰略上去研究。我們已經在開展相關工作。”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指出,“我覺得風電結構調整非常困難,需要我們社會各界很好地去認識和關注,現在必須要有長遠戰略。”
記者注意到,國家能源局組織有關單位,從今年9月開始,將用近一年的時間,開展“十三五”風電規劃和消納能力研究工作,以推進三北地區風電規模開發、中東部風電有效利用和海上風電有序建設,并為下一步制定“十三五”全國風電發展規劃、銜接“十三五”全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打好基礎。
“總體來看,我國風電已經進入到一個全面、快速、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這是我國風電當前的一個特點。”史立山認為。多年研究風電發展的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長王偉勝在會上談道:“風電已經從一個補充能源正在向主力或者替代能源轉變了,所以在規劃和一些政策、制度設計方面要給風電一個新的定位。”
“在前些年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的引導和鼓勵下,我國風電產業方興未艾,目前正處在平穩發展的初級階段,而國家實現節能減排、改善自然環境的目標任務很重、壓力很大,風電作為重要的清潔能源,未來發展任重道遠。”中國國電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龍源電力總經理李恩儀表示。
“目前,風電在全國各類電源中的比例低,說明我們能源轉型和將來發展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緊迫性和空間。”相關專家在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