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4年7月2日
地址:世貿商城七樓金色大廳
主題: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
【主持人】:下面是最后一個演講者。廣東明陽風電產業集團趙學永先生,他發言的是歐洲海上風電發展對中國的啟示。
【趙學永】:尊敬的會議主席,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我代表明陽風電做發言。由于時間有限,深入的闡述有一定難度,所以我報告的主旨就是通過簡要梳理一下歐洲在海上風電發展的歷程和現狀,和大家一起探討中國未來的海上風電發展應該要關注的問題。
歐洲風電發展有幾十年的歷史,海上風電的發展起源于1990年前后,第一個海上風電廠的裝機是91年,到今年已經20多年,13年底裝機總量是6.5G瓦,有11個國家占整個歐洲用電量0.7%。整個裝機總量英國是第一大海上風電裝機國家,其次是丹麥、比利時、德國。
從風機供應商來講,我們知道西門子是第一大供應商。現在海上風機的裝機容量西門子提供最多的是3.6兆瓦。從運營商來講,巴爾德自己裝風機。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數據,這在歐洲風能協會的網站都可以找到。
現在重點說海上風機安裝幾個條件:一個是離岸條件,一個是水機。我們可以看到對中國來講它的裝機離岸距離都在15公里左右,水深是25米左右,也就是在30公里這個范圍。比利時離岸距離是20公里,水深35米左右。德國離岸距離50公里,水深30米到50米,甚至60米。所以這一客觀的現象條件,地理條件,以及水資源條件決定了不同國家在開發海洋風電上所采取的不同對策,以及進程緩慢程度。
我們都知道英國是現代海上裝機量最大的國家,他們的海上風資源也是最好的。德國作為風電技術強國和產業強國,他們在海上風電走得并不那么快,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快,因為他們有些技術性的風險和經營上的風險。
這一個圖是展示一下這幾個國家的裝機總量的比例情況,像英國到13年底大概裝了1000多臺占整個的52%,丹麥占25%,比利時7%,德國6%。為什么要說德國和英國,因為這兩個國家的海上風電發展具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英國風資源比較好,國家大力推動,并且把海上風電作為未來得戰略產業發展,改善整個的能源結構。德國也是希望發展清潔能源,代替傳統的核電,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英國的步伐相對比較快,德國比較慢,為什么會這樣了?
我們都知道日本發生了地震之后,德國整個的經濟界和政府界對德國的能源結構進行了討論,德國現在的主要能源供應就是核電,日本地震以后,由于核泄露,使德國在這個問題上有深刻的認識,他們希望在未來幾十年關閉核電站,用新能源代替,最重要的就是海上風電。但是德國當前有一個問題,他們的政府有關海上風電的政治和經濟性框架條件還不夠確定,這就嚴重影響了投資者對于海上風電發展的信息,處于半觀望狀態,政府雖然鼓勵支持,但是政治和經濟框架條件不是特別清晰。英國是非常清晰的。
后期訂單已經投資規劃不太明確,由于前面兩個條件不完善,所以就造成并購設施進程比較緩慢,德國雖然也造了,但是沒有并網,他是通過柴油帶動旋轉,德國政府也在積極推動,希望盡快實現北海和波羅的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