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還將在臨沂再投產一個風場,目前濱海龍源風電場的風力發電總量已經是亞洲第一了。”濱海龍源風電場場長祝恩東從黑龍江來到山東,他非常看好山東的風電前景。濱海龍源風電場目前正在山東積極拓展電場版圖,對于風電企業而言,選址測量風速需要費時1年,加上審批的時間,短則兩年,長則3年到4年。
“布局風場,類似于房地產商圈地,適合風電的區域非常緊俏,因此經常是幾家企業共同在同一地區布局。”王一民曾經為了投標和推銷風電設備在離風場最近的村里住了半個月。
作為山東風電行業的元老,王一民已經接觸風電10余年,在他的記憶中,有投入生產不到幾個月就停產的風電企業,也有一直穩定發展成為龍頭的行業翹楚。他的手機里有800多個電話號碼,其中有近300個是與風電行業有關的聯系人,“不過我估計現在撥打,會有很多人的電話無法接通或者停機,也有一些認為風電賺不到錢早已改行。在風電這個行業,真正能夠挺過來的企業未來幾年肯定會有所作為。”王一民說。
據國家能源局日前印發的“十二五”第四批風電項目計劃,第四批風電核準計劃總裝機容量為2760萬千瓦,大幅超出業界預期,這一數字也讓王一民頗為欣喜。除了環境保護本身的意義之外,很多業界人士都認為這是政策層面對繼續推動和大力支持風電發展的又一信號。
“第四批風電項目計劃最大的亮點就是能源主管部門更加尊重產業發展實際,保證風電產業布局更加理性。”風電行業必須集體反省,在健康、有序的前提下,趕上清潔能源這班車。我們目前正在研發更加環保、高效的風電設備,并且已經投產。”王一民希望山東的風電企業能夠“抱團”,樹立風電“魯軍”的榜樣形象。
隱憂尚存
去年10月,位于濱州市鄒平縣的風電魯企——山東長星集團被曝出身背60余億元巨額貸款無法償還,因而瀕臨破產。事件曝光后,業界人士紛紛諫言,風電行業再次被推至風口浪尖。對于被鄒平縣所看好的長星集團的戰略重組,王一民表示擔憂:雖然過橋資金暫時解決了銀行貸款逾期的燃眉之急,但60多億元的銀行貸款利息不菲,積重難返的長星集團短時期或很難脫困。如果重組不及時,其依然會面臨破產清算的危機。
當導報記者問及祝恩東有關電場的經營情況時,祝恩東表示自己并不了解,也不方便透露。導報記者聯系了多個山東風電企業,當被問到有關經營事項時,很多都選擇了回避。
在山東省科學院能源研究所黨委書記許崇慶看來,長星集團打造的中國風電城,原本想實現整機和配套設備的一體化建設,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隨著下一步發展的海上風電規模加大,單機總容量加大,相關企業借力風電新政策能發揮多大優勢,還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