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進軍風電是明陽電氣發展的一個轉折點。當時的明陽電氣還是一個典型的傳統制造企業,主要生產高低壓開關柜和高壓變頻調試裝置,年產值約3億元,小日子過得也不錯。
然而,作為風機核心控制系統———變頻器的供應商,張傳衛看到了可再生能源裝備的新商機。過去三年里,中國風能產業已形成1200萬千瓦的裝機規模,且每年以千萬裝機的速度發展,形成了風機制造業每年近一千億元的市場容量,帶動了一大批大型機電裝備企業的產品轉型和產業升級。
張傳衛已不滿足于單純做“核心部件”的提供商,他決定進軍“整機制造”。
“變頻器相當于整部風機的大腦,我們是從核心部件起家的,進軍整機制造有基礎”。張傳衛說。
“當時,國內的風機機型大多是750千瓦以下,但我們的起步是1.5兆瓦(1500千瓦)”,更重要的是,“雖然國內有70多種機型,但多是從歐洲國家引進,幾乎沒有自主設計”。當這個“核心部件”供貨商轉向整機制造時,明陽集團的目標不是只做簡單的“組裝商”。
經過一年多的籌備,2006年6月,張傳衛注冊了廣東明陽風電技術有限公司,主營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風電工程技術及風力發電相關技術咨詢、技術進出口業務。
拒絕“組裝”??
走“以我為主,聯合設計研發”之路
明陽集團抓住了風電產業跨越式發展的機遇,更重要的是明陽集團走對了路子,那就是自主創新之路。
“中國風電裝備制造剛起步時,有些企業拿1個億買國外公司的生產許可證,又拿幾個億買了部件來裝配,最后還要打上別人的牌子,還是沒有得到核心技術。”對于國內風力發電企業早期的“技術引進”,張傳衛并不認同。“通過購買生產許可證的方式開發產品”,只是做了“中國組裝”。
為此,明陽從一開始就選擇走“以我為主,聯合開發,自主產權”的技術路線,積聚人才,為我所用,這也是明陽開發風電的制勝法寶。
張傳衛說,要搞國際化創新,而不是關起門來創新,明陽的起點就從與德國著名風電設計公司AERODYN(艾羅迪)公司聯合技術開發開始,2005年底,雙方簽訂了共同開發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的聯合設計開發合同,按照協議,這種國際化創新獲得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都屬于明陽風電。合作伊始,明陽就牢牢掌握自主創新的主動權。
自主創新聯合設計,讓明陽風電短短15個月就開發出國際先進水平的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2007年8月16日,我國首臺自主知識產權抗臺風型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在明陽集團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