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該機型設計總工程師楊懷宇介紹,同樣是從硬件風機結構與軟件系統控制兩方面進行優化提升。在葉片結構上,由于120米的葉片長度實在具有劃時代意義,他們對主機架進行分段式設計,不僅承載能力更大,而且更方便工程建設中的運輸與安裝。在傳動鏈設計上采用單軸承布置,減輕了機身重量,簡化了機身結構。此外,該機型內部所有的潤滑點都采取自動潤滑控制及適應能力更強的水冷散熱系統,極大地降低了機組的自耗電,盡可能為業主節約運維成本。
全平臺化研發新模式造就高品質
該公司技術總監張啟應說:“聯合動力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既生產整機又生產葉片,同時還設計葉片的企業,可謂是匯聚了風機設備的“全家福”。強大的技術力量并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長遠的眼光與時間經驗的積累。”除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除了依托于聯合動力 “國家能源潮汐海洋能發電技術”和“風電設備及控制”這兩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力量,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還發現,支撐聯合動力風機全系列產品研發的強大動力,來源于他們形成了一套全平臺化的研發模式和全新的 “半項目半矩陣式”項目管理模式。
聯合動力目前共擁有1.5兆瓦、2兆瓦、3兆瓦和6兆瓦這四個平行的研發平臺,由平臺設計總工程師牽頭,董禮負責的便是1.5兆瓦和2兆瓦平臺,而楊懷宇則負責3兆瓦平臺。每個研發平臺都涵蓋多種機型的產品,以滿足不同客戶不同風場的精細化需求;并以盡量合用零部件與供應鏈的理念統領設計,以節約生產成本。
與常規的項目制管理不同,聯合動力近200人的研發團隊并沒有被分成多個相對獨立的項目組,“半項目半矩陣式”的項目管理模式使得控制、葉片、電氣、機械、測試、載荷等多個專業細分團隊能夠同時支撐不同平臺項目產品的研發。
這種創新管理模式的出現,部分原因是由于聯合動力近年來強勢的市場開拓導致產生了一定的人才缺口;但從結果上看,它反而為該公司高效率的研發打入了一劑強心針,精英人才的利用率由此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