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華銳風電一紙公告引發市場關注。為了挽救公司頹勢,自資本市場走上前臺擔任公司董事長、代理總裁的“資本大佬”尉文淵宣布辭去公司一切職務。這標志著8個月前掌舵華銳風電的尉文淵,挽救華銳風電頹勢的行動,以失敗而告終。
華銳風電從創辦到上市,如同一個精巧的布局:踩準了政策的關鍵節點,獲得飛速發展,順利IPO。上市之后,業績變臉,兩年內,股價從90元跌到如今的5.5元。對于購買這家公司股票的散戶來講,如同跳進了一個讓人血本無歸、永無翻身機會的鉸肉機。而對于當初的布局者,早已經成功獲利。即便股價跌到地板層面,尚未解禁的早期股權投資,目前仍然有百倍收益。
在市場機制下,虛高的發行價或許無可厚非,這反映出一級市場投資人和中介機構高超的包裝技巧,以及精妙的時點選擇。然而,上市首年業績大幅“變臉”,近期又爆出利潤虛增等財務丑聞,卻至今無人為此擔責,這無疑叩問著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能力。
踩準政策關鍵點獲快速發展
發改委“關鍵性政策”讓華銳風電短期內獲得大發展機會。
2011年1月15日,北京的一個論壇上,一位遲到的資本大佬,成為受關注的焦點,他,是闞治東。2天前,華銳風電剛以90元的高價登陸資本市場,闞治東作為該公司的早期投資人,以約1000萬的投入,賬面上獲得10億的回報。大家都滿懷期待,想聽他的投資心得。
時光倒回2005年,已“下海”的上交所首任總經理尉文淵、原南方證券總經理闞治東等資本大佬正在滿世界找項目。他們發現了風電設備制造這一領域。當時,有志于風電設備制造的國有控股企業“大連成套”董事長韓俊良也正為資金發愁,雙方一拍即合。
早在2004年,韓俊良所在的大連成套買下了德國Fuhrlander(富蘭德)FL1500系列風機的生產許可證,此番與資本的結合,讓大規模的風機生產制造成為可能。
2006年2月,華銳風電正式成立。大連成套出資3000萬元,占股30%,新能華起、方海生惠、東方現代、西藏新盟4家投資機構分別出資1750萬元,分別占股17.5%。
幾家投資機構中,西藏新盟85%的股份由上交所第一任總經理尉文淵持有,東方現代則由闞治東和尉文淵共同持有。
國企的背景,讓華銳風電與國家部委和國有發電集團的關系更加緊密。華銳風電的董事長韓俊良,更是同時擔任國家能源局能源行業風電標準建設領導小組成員、國家能源局能源行業風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在華銳風電的發展中,兩個關鍵性的政策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力——國家發改委曾一度要求,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否則風電廠不允許建設,這讓華銳風電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機會;而風電特許權招標中對大功率機組的青睞,則讓致力于發展大功率風機的華銳風電拿到了眾多風電設備大單。
2008年,華銳風電超越金風科技成為中國風電制造業老大。
快速發展的公司,也吸引了資本的目光。
華銳風電2008年進行了增資擴股。一家背景神秘的投資機構新天域資本(New Horizon Capital),以其旗下的投資公司FUTURE以7500萬元的成本入股華銳風電。
2009年華銳風電裝機容量躍居全球行業第三。
隨后,華銳風電順利A股IPO。
華銳風電快速發展的背后,公司在戰略決策上幾乎踩準了每一個關鍵節點。
泡沫破裂被指“吸金騙局”
多家機構鼓吹華銳風電股價超過百元,但兩年來已經跌到5.5元。
資本大佬的投資該如何獲利出局?IPO無疑是最好的途徑。
在2009年初大連國資委透露華銳風電的上市計劃中顯示,華銳計劃發行1億公眾股,籌資目標為35億元左右。
兩年之后,華銳風電在上市詢價程序報出了每股90元的IPO“天價”,創A股紀錄。
2011年1月13日,華銳風電順利上市,這家成立僅5年的制造業公司,因為新能源的概念,在資本市場估值近千億。7個交易日后,股價下跌了20%。
在A股市場,有股民調侃“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但上市首日被炒到48元的中石油,盡管股價如瀑布般滑落,如今也有8.59元。
在華銳風電面前,中石油的走勢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時至今日,華銳風電的股價僅剩5.5元。這意味著,如果中小投資者未及時止損出逃,似乎永無解套的可能。
這個曾帶給無數投資人光榮與夢想的“造富機器”,儼然變成了一架“鉸肉機”。
“這就是一個吸金的騙局。”在一些網絡論壇上,不少網友對股價的異動表示憤憤不平。江蘇無錫的股民楊先生對新京報記者說,華銳風電是典型的“天價IPO”,盡管沒發現公司管理層有任何違法的行為,但這反映出“一級市場的貪婪,二級市場的瘋狂”。
頗為諷刺的是,當新京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在華銳風電上市前,有多家券商甚至給出了超過100元的估值。這些券商分別是:第一創業、安信證券、廣發華福、大同證券、華林證券、東北證券[0.05% 資金 研報]。
第一創業分析師何本虎在2010年底的新股申購策略報告上表示:“按照我們的盈利預測,分別按照2011年和2012年35倍和30倍進行估值,對應的股價區間為135元。”
有資深投行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華銳上市時的A股市場太瘋狂,估值太高了,這樣的市盈率在美國市場和香港市場是不敢想象的。華銳上市時的市盈率是48倍,而同樣風電企業在美國和香港市場的市盈率有的還不足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