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東方風力發電網>看資訊 >產業政策 > 關于印發《上海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關于印發《上海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2-12-12 來源:PV001光伏網 瀏覽數:666

各區縣經委(商務委)、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上海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我委組織編制了《上海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現印發給你們。請緊密聯系實際,圍繞重點發展領域,推動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不斷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2012年11月16日

上海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新能源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和地區高新技術發展水平的體現,是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我國已經將發展新能源作為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內容,作為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十二五”期間,加速發展新能源、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上海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任務。經過“十一五”時期,特別是2009年全面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來,上海新能源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為“十二五”期間落實國家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為了在“十二五”期間持續推進上海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進一步明確上海在“十二五”期間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發展重點、產業布局和主要舉措,引導新能源產業在未來五年內取得重要突破和重大發展,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上海市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結合上海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十二五”期間,上海繼續將核電、太陽能、風電、智能電網和IGCC作為新能源領域率先培育和發展的重點方向,同時根據上海發展的特點,將新能源服務業作為新能源產業的重要內容。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上海市十分重視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上海將新能源作為全市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率先啟動的領域之一,在自主創新、產業規模、基地建設、示范應用和政策突破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自主創新取得豐碩成果。自主研發成功非晶微晶雙結薄膜太陽能電池商用關鍵設備LPCVD和PECVD、壓力容器、蒸發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核電主泵、U型管、核電大鍛件、核級泵閥、3.6兆瓦大型海上風機和關鍵零部件、2000噸氣化爐等實現首臺業績突破。
  2.新能源產業初具規模。2010年全市新能源產業(包括智能電網)產值達到550億元。薄膜太陽能裝備產業實現集聚發展,尚德“冥王星”、晶澳“賽秀”等一批高效太陽能電池產業化項目在滬實施擴產計劃,全市已形成太陽能電池或組件產能超過1.7吉瓦。上海核電主設備和常規島主設備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46%和32%,配套能力不斷增強,核電裝備制造和服務繼續在國內保持領先地位。2兆瓦以上大型風機整機和關鍵零部件配套體系逐步完善,在電機、葉片、軸承、塔架等部件方面,技術水平居國內領先,并取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智能變電站系統實現產業化突破,獲得國家電網公司投標資質并屢次中標。智能電表核心芯片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20%,僅次于國外品牌瑞薩。
  3.基地建設成果顯著。市區聯手共同培育了閔行、浦東、奉賢等區域的一批新能源產業基地,其中:閔行區建設浦江高科技園“太陽谷”、紫竹新能源產業研發基地,浦東建設張江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研發制造基地、臨港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奉賢、金山、青浦等區也積極招商引資。理想能源、納鋒新能源、吉富通用、漢虹等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尚德、晶澳、中電等高效晶體硅太陽電池,華銳風電、華儀風電和西門子風電,林洋公司逆變器和流體釩電池等項目在各新能源基地落戶并形成了產業規模。
  4.示范應用率先起步。太陽能電池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要場館、虹橋交通樞紐等得到大規模應用。3兆瓦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在東海大橋示范運行。20千瓦/40千瓦時釩電池儲能系統在崇明前衛村示范運行,航天電源磷酸鐵鋰電池率先進入軌道交通領域示范應用。
  上海新能源產業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瓶頸和不足,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自主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太陽能核心裝備目前仍主要依靠進口,大型風機的自主設計制造剛剛起步,核電關鍵設計技術和控制系統的本土化還需要一個較長過程。二是國內外龍頭企業有待進一步集聚。目前國內已經涌現出了一批知名企業,盡管一些龍頭企業增加了對上海的投資,利用上海綜合優勢,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和運營總部,但公司總部大都仍在外地。三是總集成總承包有待進一步培育。目前上海新能源企業主要從事整機和零部件的制造,隨著上海城市的發展,商務成本不斷上升,需要上海企業拓展融合項目投資、研發設計、產品制造、運輸安裝和運行維護的業務領域。
  二、“十二五”發展環境和趨勢
  1.加快發展新能源已成為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主要潮流
  隨著全球經濟發展和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對能源的依賴日益嚴重,能源的供需矛盾愈演愈烈,由此產生的危機不斷加劇。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石類能源仍然是全球一次能源消費的主要形式。在過去100多年里發達國家消耗了地球上的大量能源資源,實現了工業化;當前,發展中國家正在步入工業化階段,能源消費必然持續增加(見表1),給全球能源供應體系增加了巨大壓力,化石類能源的儲采比正在大幅下降,化石類能源消費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自然災害和極端氣候發生的頻度明顯增加,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
  當前,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技發展正孕育著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國家紛紛加快部署,推動節能環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因此,發展新能源、打造低碳經濟、注重綠色發展成了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主要潮流之一,也是各國戰略競爭的一個焦點。特別是為了應對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和近兩年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發達國家和地區都將發展新能源作為順應技術進步趨勢、應對危機、振興經濟的重要舉措。
  2.發展新能源已成為當今名國國際政治、經濟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當前,世界各國在發展新能源,推進低碳經濟方面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斥巨資投入新能源發展。2009年2月美國通過的《復蘇與再投資法案》,將開發新能源、節能增效和應對氣候變暖等作為核心內容,開發新能源相關的投資總額超過400億美元,重點發展太陽能、風能,支持電網改造、建設智能電網,力爭到2030年縮減35%以上的石油消費。2009年7月英國政府也公布了新的制造業發展戰略,提出了“低碳工業戰略”和“國際市場戰略”,明確優先扶持核電、可再生能源及清潔汽車產業發展,到2020年英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將達1000億英鎊。同年4月日本公布了經濟刺激計劃,投資的核心內容是新能源,投資規模達1.6萬億日元(合160億美元),目標到2020年日本太陽能利用達到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利用規模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二是組織編寫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能源科技發展路線圖由能源科學需求、能源科學任務、能源技術選擇、研發計劃、政策與資源保障等要素組成,十多年來得到廣泛應用。目前,主要經濟體都已制定了路線圖,用于指導本國能源發展的科學規劃、預測以及能源政策的制定。如澳大利亞和歐盟制定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路線圖,美、英、法、日、加、瑞士、韓國、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國的第四代核能系統技術路線圖,日本的2030年能源戰略技術路線圖和2100年能源戰略科技路線圖,澳大利亞的二氧化碳捕獲技術和儲存研發與示范科技路線圖。我國科技部和科學院、工程院等也已組織開展到2050年的能源科技規劃。
    三是制定法律法規鼓勵發展新能源產業。美國于2009年6月通過的《清潔能源法案》,明確規定要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到2020年,電力生產中至少15%為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清潔能源,并投資1900億美元用于發展新能源技術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2008年和2009年7月,英國先后發布《氣候變化法案》和《低碳轉型發展規劃》,規定到2020年能源供應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應達15%,40%的電力來自風電等綠色能源。歐盟委員會已經將 “三個20%能源氣候一攬子計劃” (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至少減少20%,可再生清潔能源占總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消費量減少20%)變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法規。日本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規劃和法律法規,促進新能源和低碳經濟發展。
  四是將發展新能源與改善生態環境、發展低碳經濟緊密相聯。由于目前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以化石能源為主,而化石能源造成的碳排放很高,產生的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影響很大,因此各國都在發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對高碳能源積極實現低碳利用。將發展新能源與改善生態環境、發展低碳經濟緊密相聯,出現了經濟安全、能源安全和環境安全三大戰略融為一體的趨勢(表2)。新能源領域的競爭不但引發國際資源爭端,還將擴大到其它如氣候、環境、難民等許多領域。
  3.我國已將發展新能源提高到新的戰略高度
  我國政府已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對可再生能源投資最具有吸引力的市場。根據我國“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 我國能源需求總量將達45億噸標煤,可再生能源與核能等非化石燃料將占一級能源消費中的15%,其中風電將達到1.5億千瓦,核電將達到6000萬千瓦左右,太陽能發電將達到2000萬千瓦,生物質發電將達到3000萬千瓦。從2011年到2020年,累計在新能源領域的直接投資,將達到5萬億元。
  從太陽能看,我國太陽能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生產規模連續3年居世界第一,2008年太陽能電池產量達2.6吉瓦。2009年雖然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仍比2008年增產53%,達到4 吉瓦。2010年突破了10 吉瓦,占全球總產量近50%。國內現有29個省區發展太陽能,有370家光伏企業,其中多晶硅企業80多家,太陽能電池企業120多家。但產業鏈不協調,且產業整體技術薄弱,關鍵設備基本依靠進口,產業利潤有限。90%以上的市場依賴國外,導致行業風險很大,易受全球經濟形勢、國家財政狀況、補貼政策調整及需求量變化的影響。而國內市場主要在邊遠地區,尚需統籌發展。歐債危機以來西歐各國紛紛減少對太陽能的補貼,使我國光伏制造企業訂單和利潤大幅度下降。美國“雙反”調查,限制我國電池片出口美國,國內企業被迫從其他國家進口(包括在美國設廠)電池片。太陽能產業面臨較大調整壓力。但同時,我國政府大幅度提高了光伏產業規劃和補貼額度,2012年光伏發電規劃達到5吉瓦,補貼額度達到1.7吉瓦,這使部分國內光伏企業獲得一線生機。
  從核電看,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落后于發達國家,市場空間巨大。截止2011年8月,我國已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有14座、裝機容量約1191萬千瓦,僅占全國發電裝機總量的1.24%(截止2011年6月,全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為96166萬千瓦)。目前我國已批準了33個核電反應堆,在建核電機組27座,總裝機容量2989萬千瓦,是世界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占總電力裝機容量的比重將提高到5%左右,安全、先進的第三代核電將是我國核電站建設的主流。但日本福島“3.11” 核泄漏事故以來,世界各國紛紛停止了新的核電站建設,我國核電制造企業除了在建項目外,已有半年多沒有承接新的生產訂單了。
  從風電看,風力發電是我國新能源產業中增長最快的一種,到2009年底,中國風電新增裝機總量13吉瓦,累計規模居世界第三。我國風能資源豐富,陸上風能儲量約2.53億千瓦,海上儲量7.5億千瓦,但是風能資源普遍分布在西部地區,而電力主要用戶則分布在東部沿海,風電傳輸成本較高。同時,設備國產化程度較低,大量關鍵零部件需要進口。2011年國內新增裝機容量同比下降約7%,新增裝機容量出現近10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風電產業發展已面臨產能過剩。
  從智能電網看,剛剛處于起步階段,發展后勁強勁。國家電網公司規劃,到2020年智能電網的預期總投資可望達到1萬億元,僅電力設備就達4000億元。其中2011年~2015年為全面建設階段,特高壓電網和城鄉配電網將加快建設,初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制和互動服務體系,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2016年~2020年為引領提升階段,統一的堅強智能電網將全面建成,技術和裝備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綜上所述,上海發展新能源產業,形勢緊迫、任務艱巨、條件有利,困難不少。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和“十一五”期間的重點培育,上海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實力明顯增強,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2010年世博會新能源應用的示范效應成了上海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助推器。“十二五”期間,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的重大意義,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抓住歷史機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和發展上海新能源產業。
  三、“十二五”發展思路和目標
  1.“十二五”指導思想
  以《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為綱要,根據“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總體要求,按照“搶占高端、突破瓶頸、打破壟斷、國際競爭”基本思路,突出高端研發、優先裝備制造、鼓勵產業集聚、加大政策支持。在聚焦重點領域、支持重點企業的基礎上,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縱向配套和橫向發展,鼓勵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和產品的應用推廣。逐步形成上海新能源產業領域的競爭優勢,為上海經濟轉型、產業提升發展服務。
  2.“十二五”發展原則
  按照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重大科技專項的要求,以及本市推進、發展新能源產業的相關政策規定,結合上海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實際,“十二五”期間本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自主創新與加速推進產業化相結合。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注重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消化吸收、協同創新,突破一批新能源重點領域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和協調指導力度,加速新能源技術成果產業化進程,培育、集聚一批新能源骨干企業和核心零部件企業,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領域突破相結合。在統籌規劃上海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選擇最有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的領域作為突破口,加以重點推進。重視推進新能源產業重點領域整機(整車)的產業化、市場化,帶動產業鏈關鍵零部件的專業化配套和國產化。
  堅持市場引導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在堅持市場導向,鼓勵充分競爭的前提下,政府著力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調動企業主體的積極性,推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充分發揮企業、研發機構、創業者等各方面的作用。
堅持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著眼長遠,把握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對關系上海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新能源重大前沿領域要早研究、早部署,使之成為先導產業。同時,要立足當前,做大做強本市現有的新能源企業,進一步調優產業結構,加速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3.“十二五”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新能源產業能形成健康、穩定發展的格局。到2015年,重點領域產業規模爭取達到1000億元。其中服務業收入250億元,占25%,成為全市一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按行業(包括服務業)分,太陽能250億元,核電150億元,風電和IGCC100億元,智能電網500億元。太陽能產業在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研發制造等方面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核電產業要加快提高成套能力,市場占有率保持國內第一。風電和IGCC關鍵設備設計、制造和系統集成能力要爭取國內領先。智能電網率先在國內建成三大基地,即智能電網功能示范應用基地、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研發基地、智能電網核心設備產業基地。
  四、“十二五”發展重點和空間布局
  上海“十二五”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要聚焦核電、風電、太陽能和智能電網等重點發展產業,推動新能源產業成為支撐上海新一輪發展的重要引擎。要聚焦浦東、閔行、奉賢、松江等新能源產業基地,努力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要發揮上海的軟實力優勢,聚焦新能源服務產業,著力將上海建設成為國家新能源研發創新、裝備制造、總部集聚和示范應用的重要基地。
  (一)太陽能
  推進重點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太陽能高端裝備研制和產業化攻關,到“十二五”期末使上海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太陽能高端裝備研發和制造基地。
  1.發展重點
  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重點推進硅基和銅銦鎵硒(CIGS)和碲化鎘(CdTe)等薄膜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重點發展高效低成本的晶硅太陽能電池高端生產裝備;支持研發染料敏光、聚光電池、太陽能熱產蒸氣和發電及儲能技術和生產裝備。到2015年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技術指標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制造成本明顯低于同期國際水平,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薄膜太陽能電池:重點發展多結硅薄膜太陽能電池等技術,支持“卷對卷”柔性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和化合物薄膜太陽能電池中試開發和生產線建設。硅基薄膜、銅銦鎵硒(CIGS)和碲化鎘(CdTe)薄膜電池實現產業化。
  高效晶體硅太陽能電池:重點發展高效低成本晶體硅太陽能電池技術和產品,不斷開發、引進和應用新技術,提高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擴大生產規模和市場占有率。
  新型太陽能技術:重點跟蹤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太陽能光熱產蒸氣、發電和儲熱、聚光高效光伏和光熱等新型太陽能技術的發展。鼓勵企業與大型能源企業合作,支持示范工程建設,促進技術優化和提升。
  2.產業布局:重點支持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建設高端太陽能電池核心裝備研發制造基地。支持南匯工業園、浦江高科技園等太陽能產業基地。
  (二)核電
  1.發展重點
  核島主設備和控制系統:重點發展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環行起重機和裝卸料機等核島關鍵設備。重點發展核電站系統集成及核電站設備的數字化儀控核心技術,支持核級儀表、核測等設備的研制,支持核電站控制系統和反應堆保護系統平臺研制,發展核電儀控產業。
  核電關鍵泵閥:重點發展核主泵,以及上充泵、安注泵、余熱排出泵、化容補水泵、噴淋泵、水壓試驗泵、冷卻水泵、輔助給水泵等核級泵。重點發展安全殼隔離閥、波紋管截止閥、穩壓器安全閥、穩壓器比例噴霧調節閥、主蒸汽隔離閥等各種核級閥。
  常規島主設備及關鍵件:重點發展大型(CAP1400/1700)核電汽輪發電機組,汽水分離(MSR)系統。重點發展主軸鍛件、長葉片等關鍵件。
  到2015年初步構筑起以核電成套設備制造為主體,兼有核電設計、服務和出口的產業集群,形成設備成套和系統設計能力,在擴大國內市場的基礎上爭取進入國際市場,保持全國領先地位。
2.產業布局:加快建設以臨港、閔行等為主的產業基地。臨港基地主要開展核島和常規島主設備的研發和總裝。閔行基地主要開展大型鑄鍛件的研制。
  (三)風電
  1.發展重點
  整機:重點發展5-10兆瓦大型海上風機,適應山地、沿海、低溫等多種氣候條件的系列化陸上風機等。
關鍵零部件:加快研發3兆瓦以上變速變槳控制和永磁直驅、半直驅海上風電機組;培育3兆瓦以上大型風機齒輪箱、葉片、發電機、變頻器/主控、主軸承/偏航軸承/變槳軸承、液壓系統等關鍵部件和技術配套產業鏈,大型風機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達到65%以上。
  產業鏈:加強對3兆瓦以上海上風電機組系統集成、安裝調試、檢測維護、運營監控等方面的專題研究,整體提升本市風電產業的發展水平。
  2.產業布局:以臨港為主,建設大型風電機組關鍵設備產業化研發制造基地。
  (四)IGCC
  1.發展重點:重點發展IGCC燃氣輪機、氣化爐、電站系統集成等,建設IGCC示范工程,加快開發低熱值燃氣輪機燃燒室、大型電站系統集成等技術,在國內率先形成IGCC燃氣輪機和氣化爐制造、電站系統集成能力。到2015年,IGCC國產化率達到80%以上。
  2.產業布局:以閔行等為主,建設燃氣輪機、氣化爐等關鍵設備產業化制造基地。
  (五)智能電網
  深化上海市與國家電網公司的戰略合作,通過逐步啟動建設一批智能電網示范應用基地,通過示范拉動產業,大容量電力儲能、帶動新能源接入與控制、智能變電站、高溫超導等研發和產業化進展。
  1.發展重點
  智能變電站及智能設備:研制開發符合IEC61850標準110千伏以上的智能變電站系統,推進變電站系統一、二次系統的融合。在智能變電站系統的基礎平臺上,集成開發各類智能設備和技術,不斷提升智能變電站的功能和附加值。
  新能源接入與控制、各種電力電子應用和核心元器件:進一步研制用于風電、光伏發電接入的大功率變流器和控制器、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及裝備、有源濾波裝置、無功補償裝置、可控串聯補償器、靜止同步串聯補償器、統一潮流控制器等產品,以及各種高電壓、大電流的電力電子應用和核心元器件。
  智能配電網與智能用戶端:加大研究攻克智能配電技術、智能表計技術、設備監控技術、智能家居控制技術、智能用戶端設備與系統檢測技術,逐步實現智能配電網關鍵技術的突破,形成各種工況的智能電網用戶端系統解決方案。研究開發下一代智能電器、智能電表,制定相關標準。
  大容量電力儲能:加快發展鈉硫電池、釩電池等液流電池、磷酸鐵鋰等鋰電池、超級電容等技術路線的電力儲能技術,盡快形成產業化能力,使本市成為國內電力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
  高溫超導:繼續抓緊基礎研究,完善重點實驗設備、建立中試基地支持發展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超導應用技術。以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制備技術為突破,掌握完整的超導帶材制備核心技術,帶動超導應用技術如超導電纜、超導變壓器、超導電機的產業化。
  2.產業布局:以浦東、奉賢、閔行、松江等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的地區為中心,圍繞智能電網相關領域,建設智能電網產業基地或產業園區,同時,加快吸引國內外優勢企業來滬發展電力儲能、新能源接入系統、電力電子等智能電網急需的產業,打造有競爭力的智能電網產業集群。
  (六)新能源服務業
  打造“四個一批”,集聚一批國家級研發機構,建設一批檢測機構,吸引一批龍頭企業的功能性機構,培育一批新能源專業服務機構。
  1.發展重點
  研發設計服務:重點是核電站設備及工程設計,太陽能光伏、風電、IGCC等設備技術研發和系統設計,風場勘測及風電場工程設計等,積極參與核電等新能源國家標準的研究和制定。
  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重點是新能源電站設備總集成,工程建設安裝、電站運營維護總承包等。支持設計院、生產企業與投資公司、金融機構聯手,承接國內外新能源工程總承包業務。
  技術及專業服務:重點是支持有條件的單位建設國家級研發平臺、國家級檢測機構。吸引國際權威的新能源檢測機構到上海設立分支機構或與上海有關單位合作。鼓勵知識產權服務、第三方檢測認證、技術產權交易,以及新能源領域的評估、咨詢、會計、法律、市場調查、展覽展示、專業人員培訓等。
  軟件信息服務:重點是開發和提供太陽能及風電產品設計軟件,能源運行過程監測分析軟件,新能源電站系統控制軟件、新能源接入并網等應用軟件和系統集成服務。
  投融資服務:重點是吸引國內外大型發電集團在上海設立新能源投資公司,開展業務,支持制造企業與金融機構、風投公司合作,設立新能源投資基金,開展新能源電站建設融資業務。
  2.產業布局:以上海中心城區和浦東臨港、張江、閔行紫竹園區、漕河涇、奉賢、松江等新能源產業基地為中心,與大學、科研院所緊密結合,逐步形成新能源服務業產業集聚。
  五、“十二五”發展政策措施
  1.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
  認真做好上海新能源產業、新能源項目與國家發展戰略及相關政策的對接與銜接工作,力爭有更多的上海新能源項目得到國家重點支持。加快落實太陽能、核電、風電、IGCC、智能電網產業發展的各項措施,積極承擔國家核電、智能電網等重大項目。以新能源企業為主體,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建設上海核電、風電、智能電網等產業基地和太陽能等特色產業園區。
  2.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支撐體系,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核心引領作用,結合上海產業發展實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創新成果產業化,提升新能源產業核心競爭力。
  3.加強產業基地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發揮產業基地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完善產業基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引進一批國內外龍頭企業,做強一批有一定優勢的重點企業,培育一批有發展潛力、成長性好的創新型企業,形成新能源基地的產業鏈配套優勢。
  4.加強產業鏈建設,帶動產業持續發展
  做好本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指南的發布工作,每年啟動、開工、推進和竣工一批產業化重點項目,推進和跟蹤實施成套設備和關鍵零部件等產業鏈上下游重點項目。組織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強與新能源產業重點項目的對接與配套。
  5.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
  進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促進本市新能源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在項目用地、廠房建設及租賃、基礎設施配套和資金補貼等方面予以支持。
  6.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形成開放發展格局。
  通過規劃引導,優化產業基地布局,發揮區、縣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拓展投融資渠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國內外上市融資。鼓勵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企業參與推動本市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支持新能源企業的重組、兼并和戰略合作。
  7.加快引進培養人才,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優勢。
  加大工作力度,吸引國內外新能源行業優秀人才來滬創新創業,對新能源領域引入的國內外行業領軍人物和技術團隊,加快落實本市人才政策。優先推薦新能源領域的領軍人才進入國家“千人計劃”,對在新能源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領軍人物和優秀人才給予表彰。
  8.加大政府采購力度,發揮應用示范效應。
  加大政府對新能源產品的采購力度,逐年提高采購比例,率先在政府部門、學校等公共建筑開展太陽能應用示范,每年實施一批大規模的應用示范項目。

地區
年份
 口
(億人)
能源消費總量
Mtce)
人均能源
消費量(tce/人)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tCO2/人)
萬元GDP能耗(1995年不變價)(tce/萬美元)
世界
2020
74.96
19227
2.6
3.9
2.4
2030
80.82
21854
2.7
3.6
2.1
2050
88.64
27751
3.1
2.9
1.7
歐洲
2020
6.05
2864
4.7
6.2
1.9
2030
6.06
2964
4.9
5.4
1.6
2050
5.86
3541
6.0
4.4
1.4
北美洲
2020
3.76
3737
9.9
12.9
2.3
2030
4.04
3720
9.2
10.4
1.9
2050
4.44
4063
9.2
7.2
1.6
日本
2020
1.62
1024
6.3
7.5
1.9
2030
1.61
1106
6.9
6.7
1.7
2050
1.54
1373
8.9
5.9
1.6
亞洲
2020
39.95
6944
1.7
3.1
2.4
2030
42.58
8766
2.1
3.6
2.1
2050
45.11
12230
2.7
4.3
1.7
非洲和中東
2020
14.39
2110
1.5
2.6
4.1
2030
16.92
2661
1.6
2.8
3.8
2050
21.77
4990
2.4
3.6
3.4
拉丁
美洲
2020
6.49
1371
2.1
2.9
2.2
2030
7.00
1634
2.3
3.2
2.0
2050
7.56
2177
2.9
3.3
1.7

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2006.World Energy Technology Outlook
2 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到2020年碳減排目標

地區或國家
減排基準年
2020年的減排目標(%)
主要發達國家
歐盟
1990
20-30
美國
2005
17
日本
1990
25
澳大利亞
2000
 5-25
加拿大
2005
   17
俄羅斯
1990
15-25
新西蘭
1990
10-20
挪威
1990
30-40
主要發展中國家
中國
2005年排放強度
40-45
印度
2005年排放強度
20-25
巴西
2020年照常排放
36-39
南非
2020年照常排放
   34
韓國
2020年照常排放
   30
墨西哥
2020年照常排放
30
印度尼西亞
2020年照常排放
   26

資料來源:黃仁義:<低碳經濟與上海發展方式轉變>
  
3 2009年世界排名前十位國家累計風電裝機容量(萬千瓦)

國家
美國
德國
中國
西班牙
印度
意大利
法國
英國
葡萄牙
丹麥
容量
3500
2578
2510
1915
1091
485
449
405
353
346

 
4 我國已建成的6座核電站、11臺機組、870萬千瓦裝機容量

已建核電廠
堆型
裝機容量
(萬千瓦)
開工年月
建成年月
建造模式
秦山核電廠
壓水堆
30
1985.6
1991.12
自主設計、自主建造
大亞灣核電廠
壓水堆
90
1987.8
1994.2/1994.5
外商總包
秦山二期
壓水堆
   2×60
1996.6
2002.4/2004.5
以我為主、多國采購
嶺澳核電廠
壓水堆
 2×100
1997.5
2002.5/2003.3
中外合作、外商為主
秦山三期
重水堆
   2×70
1998.6
2002.2/2003.7
外商交鑰匙
田灣核電廠
壓水堆
 2×100
1999.10
2007.5/2007.8
外商總包

 
5 我國在建核電項目(部分)

在建核電廠
機組數量
裝機容量(萬千瓦)
在建二代改進型
核電項目
秦山二期擴建
2
130
嶺澳二期
2
200
紅沿河一期
4
400
福建寧德
3
300
浙江方家山
2
200
福建福清
2
200
廣東陽江
2
200
海南昌江
1
65
二代改進型核電項目合計
18
1695
在建三代
核電項目
浙江三門(AP1000)
2
250
山東海陽(AP1000)
2
250
廣東臺山(EPR)
6
350
三代核電項目合計
6
850
在建核電項目總計
24
2545

注:另有江西彭澤、湖北咸寧、湖南桃花江三個內陸廠址將按AP1000標準設計,各建造4臺核電機組,現正抓緊前期準備

 

(2008年年產量達6.85吉瓦,安裝量達5.95吉瓦,累計用量達18.6吉瓦,最近5年世界太陽電池產量年平均增長率為49.5%,近10年為41.3% )

【延伸閱讀】

標簽:

閱讀上文 >> 國家能源局專題調研甘肅風電消納和外送
閱讀下文 >> 國家電網召開新一代智能變電站示范工程建設啟動會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本文地址:http://www.biz8848.com/news/show.php?itemid=14795

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東方風力發電網

按分類瀏覽

點擊排行

圖文推薦

推薦看資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免费卡一卡三卡乱码| √天堂资源地址在线官网|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五月婷| 亚洲va欧美va天堂v国产综合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 性xxxx黑人与亚洲| 国产美女a做受大片观看|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中文国产在线观看| 无套内射无矿码免费看黄|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一| 最新更新国内自拍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欧美老熟妇欲乱高清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男女午夜免费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观看不卡|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国产剧情在线播放| 麻豆一区二区99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中文乱码|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 5252色欧美在线男人的天堂| 国产麻豆91在线|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在线无码视频观看草草视频| 9丨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一级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中文字幕乱码系列免费| 扒开双腿猛进入免费观看美女| 中文综合在线观| 成都4片p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探花国产精品三级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