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煙臺東源開發區風電場,遠處山頭矗立的“纖細”桿塔便是該風電場2011年新建的測風塔。煙臺供電公司調控中心專工鮑忠偉告訴記者,測風塔可測量5個高度的風速,較為重要的是與風電場輪轂相同高度的風速。通過測風塔測量的數據,以及天氣預報數值,風電場運行人員可預測次日發電功率,將預測數據報送省調,實現風電的“可預測”。
“可預測”,是保障風電安全并網消納的第一步。近年來,山東電力集團公司調控中心(以下簡稱省調)依靠制度建設、科技創新,為風電安全順利并網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管理保障,在加強風力發電功率預測管理的同時,認真做好風電機組低電壓穿越能力專項檢測,強化無功補償裝置運行管理,為風電安全并網奠定了堅實基礎。
強化風電入網管理,山東省調重新修訂了《山東電網風電場并網驗收流程》,制定了《山東電網并網風電場技術支持系統建設運行指導意見》、《山東風電場并網調度自動化技術規范》,下發了《關于山東電網風電場并網運行重點問題整改措施落實的通知》,指導相關地調和風電場開展系統建設工作。
在建章立制的同時,山東省調加強對風電場的并網驗收,將安全關口前移。
山東省調調度計劃處處長張健介紹說,在風電場自查基礎上,省調首先安排地調進行初驗,參照風電并網規定以及新建風電場并網驗收流程,重點對風電場低電壓穿越、動態無功補償、新能源調度技術支持系統建設進行驗收,隨后,省調組織正式驗收,確保在風電場入網前把好技術關。
今年,山東省調已進行了3次大范圍的風電場側技術支持系統功率預測和監控功能實用化檢查,并組織技術人員為風電企業進行現場技術支持,對55座風電場的運行人員進行了為期3天的培訓,幫助風電場提高運行管理和技術水平,為場網友好前行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提高風電安全運行水平,山東省調不斷強化調度技術支持,2011年與中國電科院聯合開展“新能源調度技術支持系統”科技攻關,首次在國內將“基于不同置信度的誤差帶預測技術”和“風電場功率預測、校驗、修正、再預測等系列閉環技術”應用于實際。
“今天,全網風電總容量3428兆瓦、風電總發電879兆瓦,煙臺風電出力314.95兆瓦、青島風電出力97.28兆瓦……”山東省調自動化專工王昭鑫通過新能源調度技術支持系統,向記者介紹著全省并網風電出力情況。
借助于新能源調度技術支持系統,在省調主站的監控畫面,王昭鑫可以查看山東境內52座擁有子站的風電場運行情況,通過實時接收的風電場功率、電流、電壓等信息,他可以快速判斷風電場運行是否正常。此系統具有風電場功率預測、校驗、修正、再預測功能,為風電全額保障性收購提供了技術支撐。
剛性管理并網無棄風
“山東并網的風電機組沒有棄風,除了春節期間負荷低谷時段,省經信委、電監辦統一安排有少量棄風外,全年都保障了風電并網消納。”張健談及山東風電消納的成績底氣十足。
電力監管機構發布的數據為張健的自信提供了佐證。山東電監辦發布的《山東省電力監管年度報告 (2011)》顯示,2011年山東風電上網電量41.06億千瓦時,同比增61.34%,包括風電在內的清潔能源實現了全額上網、足額結算。
風電,在帶來綠色清潔能源的同時,其間歇性和反調峰性也給電網安全帶來了嚴峻挑戰。山東全省統調機組達5170萬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93%,調峰電源僅有泰安一座抽水蓄能電站(4臺25萬千瓦機組)。對于調峰困難的火電大省山東而言,優化調度、充分挖掘現有設備的調峰能力,是其消納風電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