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電壓穿越技術的突破,不僅為國內風機并網提供技術支撐,還為國產風機設備出口打開一扇大門。
從國外風機技術發展趨勢來看,一般來說,綜合風機制造、運輸、吊裝和基礎等因素單機容量越大,風機單位千瓦的造價就越低。基于經濟效益的優勢,風機單機容量將朝更大功率方向發展。近年來,歐洲提出了2020年海上風電規模達到4000萬千瓦的宏偉目標。目前,德國Repower的5兆瓦和6兆瓦,Enercon的4.5兆瓦和6兆瓦風機已經開始批量生產,并投入運行。“新技術的應用,使風機國際競爭力更強,意味著國產風機具備了同步國際的標準,相當于我們拿到了一張進入歐美國家的準入證,為日后國產風機設備出口美洲、歐洲等國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井延偉表示。
“目前正在連云港進行中試的6MW海上風電機組,具備零電壓穿越能力,在額定功率時每小時能發電6000度,如果中試成功,可以滿足6000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用電量,從而在大功率機組研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新技術帶來的新機遇遠不止這些。“我們已經成功實現多型號電控系統、葉片等關鍵零部件的自主設計和生產。”井延偉說,電控系統是風電機組的核心單元之一,包括控制系統、變流器及變槳系統等配套產品,是左右風力發電機組性能的關鍵單元。目前,國內風電機組電控系統基本還是以國外進口為主。“掌握核心零部件的設計和自產,意在打造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完整產業鏈,對中國風電行業的技術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未來,風電的發展趨勢是機組由小變大,并網容量由少變多,向單機大功率和海上電站建設方向發展,風電在很多地方可能成為第二或第三大電源,這就要求風電設備不斷提高核心技術水平。”王洪斌預測,未來3至5年,風機如果要作為主力電源,一定要滿足更加嚴格的并網要求,他們正在為這一目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