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WTO把美國給告了,而且是22類產品集中打包上訴,狀告美國違規進行反補貼調查。產品之多,范圍之廣,金額之大,近年來少見。
從相對陌生的不銹鋼焊接壓力管、廚房置物架,到相對熟悉的太陽能電池板、風塔。中國商務部把2007年以來,美國絕大多數針對中國的反補貼調查,集體打包上訴到WTO。起訴內容之多,中國此前少有先例。
商務部條法司司長李成鋼說,反補貼調查,是WTO規則賦予成員國的基本權力。但在美國人眼中,一直以來,凡是中國交易中涉及到國有企業,一律認定是和政府有關,都被納入反補貼調查。
李成鋼:比方說寶鋼賣鋼鐵給吉利,吉利是一家民營企業,這個時候,他會說寶鋼是你是公共機構,所以你賣的時候,你這個價格就不是正常的市場價格,你這是低價,你含有補貼。
正常的商業貸款,被看做是政府補貼。李成鋼認為,在補貼的專項性問題認定上,美國的做法也與世貿規則不符。
李成鋼:因為我們的政府文件,比如要支持某一些產業的發展,像環保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他把你這種話,你不是鼓勵嘛,支持嘛,你既然是鼓勵、支持,政府一定會有具體的措施,所以只要商業銀行往這些特定的行業貸款,然后再加上政府文件,把它串起來,他就說這是中國政府在補貼,包括正常的商業貸款,他都認為是補貼。
22類產品,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最近則是在今年一季度,中國為何選擇此時上訴WTO,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給出了理由。
屠新泉:前兩年中國對美國發起了WTO爭端解決訴訟,上訴機構支持了中方的主張,認為美國反傾銷、反補貼執行過程中存在違背WTO規則的做法。但是在這個裁決出來之后,美國并沒認真執行這些裁決,繼續堅持錯誤的過去做法,包括在新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仍然采取一些不公平的做法,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商務部發起WTO爭端解決訴訟,我認為是非常及時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向WTO遞交訴訟請求后,下面的程序將如何進展?李成鋼說,未來案件將有三個重要時間節點。
李成鋼:按照WTO規則來說,在我們提出磋商請求之后,美方應該在10天之內,答復是否同意磋商,他在同意磋商答復了以后,在我們提出磋商請求的30天內,雙方應該進行磋商,然后在60天,磋商應該有個結果。如果這三個時間點,比方說他沒有答復,他不同意舉行磋商,60天沒有什么結果,這三個時間點,規則對賦予中方有這種權利要求WTO爭端解決機構設立專家組,審理這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