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任亞平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家會在近期出臺針對內蒙古的差別化產業政策,有望將內蒙古定位為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和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
這一提法在6月26日頒發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得到了證實。《意見》從差別化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投資政策、國土資源政策、工資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根據國家產業布局和專項規劃優先在內蒙古布局建設具有比較優勢的煤炭、電力、煤化工、有色金屬生產加工等項目,在項目核準、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窩電有望緩解
據內蒙古自治區經信委向本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內蒙古現有外送通道10條,外送電能力2620萬千瓦,其中蒙西地區5條,外送能力1410萬千瓦;蒙東地區5條,外送電能力1210萬千瓦。
目前,蒙西電網供大于求,部分火電裝機富余,風電出力受阻。截止今年4月底,電源裝機4005.68萬千瓦,蒙西電網最高供電負荷1600萬千瓦,外送電最高負荷390萬千瓦,因風電場出力的不可控性,電網富余電源裝機約640千瓦。根據蒙西電網機組計劃投運和地區用電負荷增長預測,預計2011至2013年電源裝機平衡呈現從盈余到不足的情況。其中,2011年電網盈余裝機340萬千瓦,2012年電網基本平衡,缺少裝機90萬千瓦,2013年缺少裝機400萬千瓦。
而從蒙東電網來看,蒙東地區電力以外送遼寧為主,但目前供大于求,形勢嚴峻,蒙東電網大機組年利用小時數逐年降低。“十一五”期間東北電網裝機容量增加4584萬千瓦,年均增長15.4%,用電量年均增長11.5%,裝機增速是用電需求增速的1.34倍。同時,東北電網全網風電容量比重從“十五”末的基本空白到“十一五”末的11.72%,其中蒙東電網和吉林發展最快。目前,東北電網電力、電量由各省區之間自行平衡,東北電網公司協調力度有限,省間利益疏導乏力,電力資源無法在全區域間優化配置。
資料顯示,國網在“十二五”的‘三縱三橫’特高壓規劃中有‘三縱一橫’四條特高壓起于內蒙古,另規劃了錫盟—江蘇、蒙西—江蘇、呼倫貝爾—山西三條直流工程。《意見》提出,要優先安排建設內蒙古電力外送通道,加快蒙西、呼倫貝爾等煤電基地至華北、華中、華東、東北輸電通道前期工作,研究論證錫盟至南京等長距離大容量高電壓等級輸電通道建設。據國網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呂健此前向本報記者介紹,錫盟—南京1000千伏交流工程的前期工作已經全部完成,環評報告已于5月底上報內蒙古自治區。
呂健表示,“三縱一橫”交流工程和3條直流工程總輸送能力6250萬千瓦,相當于外運煤炭2億噸,并且規劃中明確實行“風火打捆外送”,風電比例20%以上。到2015年,如果上述規劃全部實現,內蒙古的外送電力將達到9360萬千瓦。
多項政策利好風電
“十一五”期間,內蒙古風電產業裝機迅速增長,截至2010年底并網容量1000萬千瓦,占全國風電并網裝機的32.3%,帶動了風電設備制造產業發展和相關制造研發,同時也為風電大規模集約化發展積累了經驗。但電網容納風電的極限問題始終是內蒙古風電發展規模的首要問題。
據內蒙古能源局向本報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內蒙古風電技術可開發容量為3.8億千瓦,就地消化十分有限,遠距離輸送、納入大電網的規模和進程就十分重要。
根據內蒙古年初下發的《內蒙古“十二五”風電發展及接入電網規劃》和《內蒙古風能資源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根據電力市場、電網接入條件、調峰能力、風電運行棄風情況實施風電年度建設計劃管理,并提出引進負荷與風電開發掛鉤聯動的措施,既增加用電負荷,也多吸納風電,目前風電企業積極構建發電與用電一提模式,實現可再生能源發展與高載能產業發展結合。如目前中電投集團擬依托在蒙東霍林河地區煤-電-鋁一體化項目,和鋁加工園區構建微型電網,與大電網解網運行,可使風、光電比例提高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