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機有些機型別人沒有,如果別人有,我就不買你的了,質量問題太多!”借著15日的大雨助興,國內最大風電開發商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為現場澆下一桶涼水。他矛頭所指,正是國內最大風機制造商華銳風電(601558,股吧)。
據他所說,在龍源電力運營的如東潮間帶項目運行一年多后,華銳風電2臺海上風機中就有一臺換了電機,可用率只有80%多。16日晚,華銳方面在回應晚報記者時則稱:“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不可避免,不能因噎廢食。 ”風機質量,不僅是制造商心中之痛,也令整個風電行業如鯁在喉。
華銳:不是“質量問題”
“無論從行業本身還是從國際巨頭發展路徑來看,發展過程中一些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曾在歐洲某知名廠商工作過的一位工程師透露,歐洲海上風電也出現過很嚴重的問題。 ”盡管華銳副總裁陶剛在會場以“顧客是上帝”將龍源電力的“善意提醒”輕松帶過,會后還是正色應對。
“2006年,歐洲某知名風機廠商的2兆瓦海上風機運行了一段時間后,出現了一批電機絕緣故障,進行了維修更換,這樣的批量故障屬于很大的事故,但也不能簡單粗暴地歸結為"質量問題",從歐洲海上風電發展的過程來看,類似的問題在所難免。 ”
華銳發給記者的材料中澄清,龍源在江蘇如東潮間帶試驗風電場有9家設備供應商,其中華銳風電自主研發的3兆瓦風電機組葉輪是全球最先進的潮間帶風電機組,通過240小時考核,機組的平均可用率達到95%以上。
龍源:“質量問題”太多
不過,在謝長軍的說法里,95%的可用率是指剔除電機因素之后,“就現在看,總體還是好的,但換電機影響了它的利用率,這說明質量還不是完全過關的,海上風電齒輪箱、電機這些主設備換一下就需要幾個月時間。 ”謝長軍告訴記者,風機利用率必須在95%以上,且保證20年使用周期中不換大部件。
謝長軍還對記者坦言,從目前情況看,并沒有找到特別令人滿意的海上風機,“國內技術還不是特別成熟。 ”據悉,龍源電力在其運營的江蘇如東潮間帶風電場中,使用了8家廠商的16臺試驗機組,期望找到最合適的機型。
記者了解到,由于陸上風機故障陸續出現,去年11月初始,各大風電整機廠商相繼接到了國家能源局 《關于匯報風電設備質量和運行事故情況的通知》,要求企業認真開展自查。國內主要的風機制造商包括金風、華銳、東汽、浙江運達、國電聯合動力、廣東明陽、湘電等都榜上有名。
旁觀:質量為王
“風機價格不是首要問題,重要的是制造商能提供可靠產品,因為海上風電廠是一項長期投資。 ”作為全球份額老大,維斯塔斯中國區副總裁徐侃則對記者強調。
“建造陸上風電廠時,可靠性和質量當然是必要條件。對于海上風電廠建造,這些因素就變得絕對至關重要了。 ”他對記者解釋道,“有時天氣和海浪會阻礙你靠近風機,這意味著當你需要風機運轉時,即起風時,你可能會看到風機仍然靜止不動。 ”
中國船舶(600150,股吧)重工集團公司經濟研究中心胡穎則提醒:“風機質量問題包括風機葉片、主軸斷裂,電機著火,齒輪箱損壞,控制失靈及飛車等,一般在投入運行后5年才進入對整機和零部件質量的真正考驗期,而我國大部分風機都是最近兩三 年 安 裝的。 ”
風電行業仍將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