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埃埃改辏乖拢玻溉?,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風機基礎工程開始打樁。2009年3月20日,被稱之為"亞洲第一吊"的首臺風機整體吊裝成功,同年9月4日首批三臺風機并網發電。2010年2月27日,全部34臺風機安裝完成,并于7月實現全部風機并網發電。
中國首個海上大型風電項目能夠快速建成并網發電,主要有賴于技術創新。在我國,海上大型風機整體安裝尚屬首次,沒有成熟的技術和經驗可以借鑒。國外海上風電安裝有借助海上平臺實現分體吊裝和借助特殊船機設備進行整體吊裝兩種方案。專家小組在進行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安裝方案設計時,考慮到海上作業受海浪、風向、風速、潮差、暗涌、過往船只的影響,在進行了成本核算對比后,排除了分體吊裝,采用了風機陸上整體組裝、海上整體運輸、海上整體吊裝三步走的安裝方案。
在風電基礎施工方面,基于東海海域淤泥較深這一特殊情況,以高樁承臺基礎設計代替了國外常用的固定方案,有效解決了高聳風機承載、抗拔、水平移位的技術難題,成為世界海上風機基礎建設的首創。這既符合風電場的實際情況,又充分發揮了中交三航局的核心優勢,高樁承臺作為其"看家本領",技術已十分成熟。另外,公司自有技術起重船吊鉤中心GPS定位系統,使吊裝風機的起重船能快速、精確地到達指定船位,實現吊裝的粗定位。
在海上整體吊裝過程中,解決好風機整機與基礎承臺對接時的緩沖問題和精確定位問題是關鍵。通過研發,施工方在短時間內突破了風機吊裝時"穩"與"精"的兩個關鍵技術瓶頸。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場的風機設備中有精密儀器,極易發生損壞。為此施工方研制了適用于海上風機整體吊裝的軟著陸裝置,成功攻克了海上惡劣自然條件下風機安裝的技術難題,實現風機整體平穩、安全、可靠地安裝就位。
在實現了粗定位和緩沖后,如何使風機塔筒與基礎承臺塔筒實現精確定位和對接是另一個難題,按照技術要求,兩段塔筒對接時螺栓法蘭的中心對準誤差不能超過2毫米,對比龐大的風機設備,對風機吊裝精準度要求可想而知,而專門研制的精定位裝置解決了這個難題。
船機投入對未來海上風電建設具戰略意義,未來我國將向潮間帶風電場邁進
如果到過東海大橋海上風電吊裝現場,首先能夠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伸出兩只巨大吊臂的起重船,這就是三航局斥資3億元、為海上風電安裝度身訂做的2400噸的起重船"三航風范"號。風機整機能夠在起重船雙鉤聯動的作用下,借助吊鉤GPS定位,起吊、平移、對位,完成粗定位,并在軟著陸系統和精確定位裝置的引導下,精準、穩妥地與基礎承臺過渡段塔筒實現對接,而完成這一系列的動作,只需短短兩個半小時。
除了"三航風范"號,另一船機設備是6000噸級專用運輸駁的改造。組裝好的風機整機外形龐大,單機高度達123米(含葉片高度),風葉單片長度就有45米,和輪轂組裝后旋轉直徑達90多米,途中行駛3-4個小時,穿過金山航道等船舶航行密集水域,極易在海上運輸過程中因船舶搖晃造成重心移位、風機傾斜等情況。專用運輸駁一次可運輸兩臺風機整機,再加上使用公司自行設計的井字架和平衡梁裝置組成"最佳拍檔"固定風機上部,既解決了平穩性問題,又提高了運輸效率。
相比上海東海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示范項目的近海深水段而言,我國潮間帶海域廣闊,適合建設海上風電場的區域資源更為豐富。但由于潮水漲落起伏的影響,潮間帶漲潮時平均水深只有1.5米,且一天中高水位持續時間只有2-3個小時。由于受到水深及施工時間的限制,對風電基礎施工和安裝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新的海上工程技術來解決一系列的難題,拓展我國海上新能源開發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