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介紹,為了實現非化石能源2020年達到15%的目標,《新興規劃》確定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將占2%以上。
根據上述人士透露,2020年,核電也將占到2%-3%的比例,而且規模至少要達到7500萬千瓦以上。以此推算,《新興規劃》中確定風電發展的規模應該是小于7500萬千瓦。這個數字與此前1.5億千瓦的說法相差甚遠。
“我不知道那個數字更準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表示,規劃應該是自下而上,但迫于減排承諾,我國目前的新能源規劃都是倒推出來的,并沒有什么規律可言。
實際上,“打架”的數據背后,隱藏的是我國風電超速成長的“煩惱”。
2007年8月,由國務院通過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正式發布,風能正是重點發展領域之一。該規劃列出的風能發展目標是:到2010年和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分別達到500萬千瓦、3000萬千瓦。
在政策的刺激之下,風電產業開始飛速發展。2007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340萬千瓦,超過過去十多年裝機容量總和;2008年突破1200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五;2009年累計達到2580.5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
此情形下,國家的規劃一直試圖追趕產業發展的步伐,但都顯得“心有余,力不足”。
在《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通過半年后,2008年3月,國家發改委發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將2010年的風電總裝機容量目標定為1000萬千瓦。雖然已把規模調高了一倍,但當年即被突破。
從2009年年初開始,國家能源局開始著手制訂《新能源發展規劃》,即后來的《新興規劃》。江冰表示,該規劃與“十二五”能源發展規劃一脈相承,但是一個中長期的規劃。
不過,如果真如前述知情人士透露,《新興規劃》中確定2020年風電發展的規模約為7500萬千瓦,那么“規劃趕不上變化”的尷尬,極有可能再次上演。
“今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可能就會達到4000萬千瓦左右。”周鳳起表示。
而據記者了解,除了風電規模增長過快、難以預期,數據“打架”的另一個原因則是,風力資源普查也在不斷的修訂當中。
5月11日,國家能源局重新修訂了陸上、海上風電資源,其統計數據顯示,陸上風資源為25.8億千瓦,海上風電只有2.5億千瓦。而此前,海上風電的資源被認為是7.5億千瓦。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曾向記者表示,“風力資源評估跟不上,我們就無從知曉具體資源到底有多少,制定合理和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更無從談起。”
不過,這樣的“烏龍事件”并未打消各方的積極性。一輪海上風電的大規模躍進,已經箭在弦上。
國家能源局在2010年能源工作總體要求和任務中就明確指出,今年要繼續推進大型風電基地建設,特別是海上風電要開展起來。
而早在國家能源局正式啟動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之前,地方和企業大規模的“圈海運動”早已開始。據媒體披露,地方上已經草擬了數十個框架性開發協議,優勢海上風電資源幾乎被“瓜分殆盡”。
修路趕不上造車
“風電項目建設周期短,電網工程建設周期長,輸電線路需要跨越多個市縣,協調工作難度大,因此裝機了但上不了網的情況很普遍。”
實際上,電力巨頭們急于“圈風”,發展新能源并非完全出于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