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次論壇上,鵬博士電信傳媒集團副董事長楊國良表示,公司有計劃進軍合同能源管理業務,但在為客戶企業尋求融資支持時,楊國良發現,很多金融機構對企業的節能項目興趣不大。
事實上,比較新興、帶有低碳環保概念的項目遭遇“差錢”經歷的例子不勝枚舉。在低碳產業發展初期,風投承擔著更大的作用,但風投的熱情也直接與政策力度掛鉤,而且覆蓋面有限;銀行等金融機構一面表態積極支持低碳項目融資,一面顧慮風險,真正對低碳類企業的融資“救急”力度還難有顯著提升。
如何求解低碳項目融資難的困局?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涉及低碳的產業支持政策,包括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另一方面需要引導社會資金以及銀行加大對低碳項目的融資支持,甚至可借鑒國外經驗,設立碳排放權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促進融資現狀改觀。
低碳項目:“概念熱”遭遇“融資冷”
從事氫燃料電池研發制造的上海神力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前不久一直困擾公司發展的資金問題最近終于得到緩解,引進戰略投資者解了燃眉之急。
當被問及是否考慮過以從銀行貸款的方式解決融資問題時,該負責人坦然表示,盡管部分銀行推出了綠色信貸通道,但整體貸款額度偏小,很難滿足公司較大的資金需求量,而且獲得貸款的難度也很大。
據了解,對于低碳項目來說,解決融資難題的路徑有三:一是銀行貸款;二是借助非銀行金融機構投資,包括適合創業型、成長型企業的風險投資,以及私募股權投資等六種模式;三是企業內源性融資。
但現實是,銀行厭惡風險,風投也眼光比較高,而內源性融資不是誰都具備條件,不少規模偏小、技術成本較高、尚未商業化的項目面臨投融資兩難的困境。
一些金融機構認為,低碳節能項目類似于扶貧項目。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也表示,由于節能項目存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的風險,的確存在少數項目很難通過銀行項目風險評審程序的現象。而其他融資渠道的缺乏也是導致不少低碳項目陷入“政策熱捧、融資遇冷”的尷尬中。
風投:睜大雙眼沙里淘金
此前,光伏上網電價政策今年難出臺的消息讓不少投資光伏項目的風險投資商憂心忡忡。“政策遲遲不明確,投資項目的回報期可能會無限期拖長。”一位風投負責人這樣抱怨。
盡管國內外的光伏產業政策出現波動,依然有投資商對包括光伏在內的低碳產業信心滿滿。孔子國際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益三表示,公司將長期看好光伏等新能源項目的投資,短期新能源政策波動不會影響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的大局。
類似光伏產業這樣鼓勵政策尚不完善的低碳產業還有很多,風投在“砸錢”之前免不了一番細致考察。
胡益三也表示,目前各種低碳項目種類多樣,公司在投資中將慎重篩選有潛力的項目,選擇標準,一是看項目的技術門檻,二是看企業的領導人素質,原因是高技術門檻保證了市場足夠廣闊,而領導人眼光將決定企業戰略。
而國外的投資商更是不辭勞苦尋覓低碳產業中的“潛力股”。
意大利恩耐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環境管理與規劃部部長西蒙妮·莫里表示,公司看好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公司目前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做碳捕捉與碳封存的技術研究,做創新型的太陽能技術,此外還在歐洲投資智能電網的項目。
浦發銀行總行公司投行總部副總經理楊斌表示,低碳產業發展歷史較短,商業模式較新,除了傳統金融融資外,需要開展多類型的融資渠道,建議地方政府牽頭發起低碳融資,發動PE、VC等社會資金投入到低碳;建議政策支持低碳企業通過發行債券、中期票據等方式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