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規劃的科學性往往被壓制。”
雖然海上風電的發展已經被提上日程,但大量與此相配套的工作仍舊停留在起步階段,有的甚至尚未起步。
“我們對海上風電的準備工作做得還很不夠。”面對已經出現的海上風電躍進,中國風能協會會長賀德馨告訴記者,開發海上風電的困難很多,中國目前根本不具備大規模發展海上風電的實力,“灘涂地域內的風場建設工程、大功率風電機組的可靠性等問題(都沒解決),很多基礎的工作我們都沒做好。”
圈海規劃爭議
“如果沒有政府的規劃和后續文件,我們的項目(中海油威海海上風電項目)早就做起來了。”3月22日,威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投資貿易促進局局長助理高勤書告訴記者,國家能源局的政策遠遠落后于項目的進程,現在是項目在推動政策的制訂。
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在電力巨頭幾近完成沿海布局之后,江蘇省才將海上風電規劃上報國家發改委,而山東、福建、廣東等省至今還尚未完成規劃的制訂。
1月27日,江蘇省召開海上風電工程規劃報告論證會,會議邀請了省軍區、省交通廳、省環保廳、省海洋與漁業局、海事局等眾多單位共同參加。
在與會人士提供的《規劃報告會意見匯總》中,記者發現,這份由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所作的報告,在會上引起了多家單位的爭議。
“規劃材料多來自地方政府,未與軍事部門對接。”省軍區的代表在會議上說。
“風電場建成后對通航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航線預留距離過小。”海事局方面認為規劃應該征求國家交通部的意見。
河海大學方面則認為規劃中的多塊風場涉及江蘇省圍墾綜合開發區,另有多塊風電場水深條件較好,適合作為預留航道,并建議將上述多塊風場取消。
不過,上述意見均未改變當地政府對海上風電的規劃方案。
“上報國家發改委的最終規劃報告(和論證會前的)基本沒有改變。”一位與會人士告訴記者,“論證會只是走走過場。”
而記者在實地采訪中獲悉,河海大學建議取消的東臺C1、C2風場,不僅沒有取消,還被劃定為首批特許權招標項目。
“在經濟利益的刺激下,規劃的科學性往往被壓制。”有參與江蘇海上風場調研的河海大學專家告訴記者,省里的規劃更多只是匯總地方政府的意見,其他行政部門的意見基本忽略不計。
“我們曾經提出(海上風電)規劃將對呂四漁場產生生態影響,但得到的回應是,你有什么比海上風場更有效益的產業嗎?多少個漁場才能帶來一個海上風電場的經濟效益?”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內部人士告訴記者,該局還提出包括放棄在海洋沿岸和輻射沙洲布置風場、潮汐通道的改變將影響港航資源等意見,“沒有得到什么回音。”
兩個“奇缺”
“維斯塔斯的經驗表明,海上風電的建設、開發和運行,遠比陸上風電復雜得多。要確保風電廠良好運行,需要兩個方面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要有成熟的技術,另外就是要有項目開發方面的經驗。”
在給記者的郵件回復中,世界風機巨頭維斯塔斯的有關負責人表示,而這兩方面正是中方目前所奇缺的。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要求,在進行海上風電開發前必須進行風況條件、設置條件、選址條件、環境條件在內的多項調查,然而,雖然眾多電力巨頭已經基本瓜分了東部沿海的海上風場,但針對海上風場的科學攻關寥寥無幾。
“目前東部沿海樹立的測風塔不下百根,但大多數測風塔只是擺擺架勢,全國符合設計標準的測風塔可能只有中海油樹在威海的一根。”中國可再生能源委員會一位專家告訴記者。
“現有的海上風場,要么沒有進行前期調查,要么其調查結果也被束之高閣。”前述可再生能源委員會的專家表示。
和測風裝置等前期調查工作相比,海上風機的難題更為棘手。即便如此,包括華銳風電在內的國內風機巨頭紛紛表示已經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上風機”,其中華銳風電鹽城基地的3兆瓦海上風機已經批量生產,并已經供給上海大橋風電場安裝并網。
“目前國內陸上風機的可利用率不到90%,海上風機的技術遠遠高于陸地,國產風機的可利用率將會更低。”雖然上海大橋風電項目已經并網發電,但很多專家并不看好其未來。“這不是商業項目,更靠近為世博會而建設的形象工程。”江蘇大豐市風電產業招商局局長康紅說。
“按照科學的研制程序,一般的海上風電機組樣機需要先在陸上試運行,然后再到海上,而且從樣機運行到投入生產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賀德馨表示。
專家指出國外超過5兆瓦的海上風機一般需要在岸上運行監測3年以上,并進行海上惡劣環境下的風機各參數非標準排量模擬仿真試驗后,才逐漸確定批量生產,而國內風機老大華銳風機4年前才開始涉足海上風機領域。
更令人擔心的是,海上風場將遭遇臺風的威脅,而因我國海上風電的極值風速目前仍無法確定。
“桑美臺風2006年登陸浙江,最大風速78米/秒,導致浙江蒼南風電場28臺風機倒了20臺,整個風場幾乎報廢。”顧為東說,如果沒有科學、扎實的研究,海上風場將難以避免蒼南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