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生說,目前內蒙古的電力主要靠火電當家,一方面是因為內蒙煤炭資源豐富,還有是火力發電容易控制容量、電廠選址的自由度也比較大。以火電接入電網為例,火電接入電網的平均距離為5到8公里,最遠也有20多公里,而如果風電接入電網,平均需要的距離至少要150公里以上,說道風電并網的事,張福生也有滿肚子的委屈。張福生說:“要是風電的接入系統投資跟火電的接入系統投資相比的話,那么風電的接入系統投資是火電接入系統投資的30倍以上。但是我現在我是個企業,我是個靠做電買賣的,我是靠這個購銷差價來維持我生產正常運行。”
做買賣的誰也不愿意做賠本的買賣。張福生說,雖然對企業來說,接入風電要承擔比火電高出30倍的投資,在目前資金有限的條件下,他們協調火電場,最大限度地多讓風電接入上網。內蒙風電接入內蒙電網的份額達到了8%到10%。而在全國,這個比例也只有1.1%。
張福生說:“你比如我現在內蒙古的負荷,最高負荷1400萬。那么按照10%算的話,就說風電接入內蒙電網不應該超過140萬。但是我通過做工作,我加強調度,加強各個電廠的調度,我風力發電可以從140萬那個比例,我可以漲到230萬左右。也就是說今年冬季我內蒙古風電廠投產的230萬,我全部能夠消化。但是如果再大了以后,符合增長的幅度要不大的話,我內蒙古電網的話,安全網電就不能保證。”
為了這個230萬千瓦的比例,他們必須削減火電廠的發電量,按照這個比例,今年上半年,他們的實際風電發電量已經達到25億度,這樣一年就是50億度,張福生這50億度電,大致相當于一個200萬的人口的中型城市一年的用電量。根據內蒙古目前電網的情況,這已經是目前能夠消化風電的上限,那能不能把內蒙古無法消化的風電輸送出去呢,送出去的風電從經濟上、技術上是否可行呢?”
張福生說:“我們通過測算呢,假如送到上海,內蒙古的電送到上海,風電三峽通道送到上海,輸送的還本付息成本僅僅8分錢,或者不到8分錢。而是上海的上網電價,蘇州、江蘇和浙江地區的上網電價有的已經超過了5毛錢。”記者:“是火電是吧?”張福生:“(長三角)火電的上網電價超過了5毛錢。那么我們內蒙的還本付息成本才4毛8。那么加上8分錢送到上海,充其量也就是5毛6分錢的還本付息。再說從去年看呢,江蘇和浙江、上海地區,特別是南網地區的煤炭價格已經漲到了一千,或者一千二。石油在大幅度漲價。但是內蒙的風資源,不論你煤、油如何漲價,西北風永遠不會漲價。”
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福生說,中國陸地風電資源主要集中內蒙、甘肅、新疆等地區,和其它地區相比,內蒙距離東部發達地區距離更近,在風電外送上明顯有著區位優勢。張福生說:“內蒙古現在向華北的距離呢,充其量400公里左右。我們向華北呢,輸送通道現在有兩個通道,國家規劃的通道呢,現在近期有可能變成現實的,還有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那么近距離地輸送到負荷中心,那么這個優勢呢,是其他省不可比的一個這個優勢。是吧?”
內蒙古今年風電的裝機容量已經達到400萬千瓦,遠遠超過230萬千瓦的負荷,風電發展遠遠快于電網建設速度,而內蒙古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從內蒙當地來消化風電也是不現實的。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秉軍:“所以我們現在主要是不能發展,沒條件發展,只要是電網出具承諾,我們現在核出去,現在逐步想辦法來兼并。現在呢,新的我們都停了,從今年一月份開始就都停了。就解決這些已經核出去并網投產的問題。電網已經沒有能力再這個吸納這些風電了。大概就這么一個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王秉軍說,現在在內蒙發展風電關鍵的問題是取決于大電網的吸納能力,王秉軍說:“換句話說,你大電網能夠吸納內蒙古風電裝機容量的規模和速度,決定的我們這個內蒙古風電開發的這個規模和速度。倒過來講就是什么?現在如果緊靠我們內蒙西部電網,再要發展風電,目前看基本上沒有再發展的這個多大的潛力了。如果我們從理論上推斷,我們有1億5可開發的容量,咱們別多開發了,你要真的要是開發3000萬的,像我剛才說的三峽過來要開發說聽說你們有這么多的,我開發3000萬,我說可以啊,條件有啊。但是你往哪送,怎么送,誰接收,哪個電網接收,這是主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