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停轉的“風車”
連年的干旱讓雨水成了達茂旗的稀罕物,而這里的一家風電企業(yè)負責人告訴我們,今年以來他的心情卻一直有點陰沉沉的。 宏騰能源包頭有限公司達茂旗百靈廟風電場廠長王增利告訴記者:“我們從2008年冬季采暖期開始,11月26日開始對我們第一次限電到今年的五月初最后一次限電。這個期間我們大約是損失的發(fā)電量在6000多萬度,也就折合人民幣3000多萬元,對我們這個企業(yè)來說也是損失很大的。”
宏騰能源是在達茂旗投資的唯一一家外資獨資風電企業(yè)。選擇中國作為自己發(fā)展風電的目標,是看好了中國政府對投資風電的企業(yè)所提供的優(yōu)惠政策;選擇達茂旗是看好了這里豐富的風電資源。王增利說:“達茂旗是我們公司,宏騰公司落戶中國第一家。”
從微觀選址到可行性研究,再到最后的竣工、發(fā)電、到驗收,宏騰能源用了近三年的時間。2008年8月,他們第一期4.95萬千瓦的風電場開始發(fā)電,但運行不久就遭遇了限電。
王增利說:“大規(guī)模的投資,大規(guī)模的建設,有人比喻叫爆炸式的發(fā)展,所以電網公司有點措手不及,這個是因為這個電網框架,電網框架和風電企業(yè)迅速發(fā)展造成的一個差距造成的。”
王增利解釋說,風機發(fā)出的電能要通過電網的輸送才能最終到達用戶那里,但現(xiàn)在是電發(fā)出來了,內蒙古電網的容量小,電送不去,沒辦法只有少發(fā)電。這里的風電企業(yè)都要按照一定比例限制發(fā)電。王增利告訴記者:“一般來說是有比例,因為我們達茂旗這邊,從去年上的四家風電廠全部都限過電。而且根據比例,我們這邊一般都保留5%到10%的負荷。”
王增利說,目前宏騰已在內蒙古獲得了4塊風電項目用地的使用權。這里限電內蒙的其他地方同樣也可能限電。的確同樣的問題,在內蒙的卓資縣也同樣存在,卓資風場從2005年開始就被圈占閑置,包括上海弘昌晟、武漢凱迪能源投資公司等7家投資商,現(xiàn)在剩下3家,其余四家已被清理或轉讓。而這一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電網容量有限造成的。在內蒙東部,通遼的風電企業(yè)也在為電網的問題煩惱著,不過他們的煩惱又有些不同。內蒙古科左中旗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楊木說:“這個鐵路西側就是我們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科左中旗,東部就是吉林省,這兩個地區(qū)就是。這邊這個鐵路西側就是我們科左中旗,東部你看這個風場就是吉林省的風場。我們現(xiàn)在風電上網價格是每度電是5毛4,但是這個僅一條鐵路相隔,東部吉林省這個上網價格就是每度電6毛1,這個差異很大,每度電差個7分錢。”
這條鐵路東西相隔不超過10公里。風資源基本相當,同屬于東北電網上網的范圍,建設條件也基本一致。而就是這10公里之差卻有了7分錢的差價?如果以一個20萬千瓦規(guī)模的風電廠測算的話,每年就有3500萬元的差距。關于這個問題,無論是企業(yè)還是企業(yè)都向有關部門反映過,但始終沒有得到解決。楊木說:“就是由于這個地區(qū)的差異造成風電這個每度電七分錢這樣一個大的差距,我們覺得不是很公平,對我們貧困落后地區(qū)來說,可能是更應該在這塊從國家的角度對我們給予支持”
從蒙東到蒙西,從外資企業(yè)到地方政府,大家把風電發(fā)展瓶頸都歸結到了一個網字。其實內蒙古電網公司在全國來說,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個例,目前全國所有的電網公司都歸屬于國家電網公司,但內蒙古電網公司卻隸屬于內蒙古自治區(qū),按常理電廠、電網都屬于同一個地方政府管轄應該更好協(xié)調各自的問題,但上網難為什么又深深困擾著風電企業(yè)呢?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了內蒙古電力公司。
這棟大樓從外表看和周邊的辦公樓沒有什么不同,但在這里卻掌控著內蒙古自治區(qū)118.3萬平方公里區(qū)域的電力調配和用電安全,在內蒙古電力公司控制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清整個內蒙古地區(qū)的電力企業(yè)、電網的運行情況。 記者:“這個大屏幕就是整個我們這個電網公司,所有電廠發(fā)電每天的?”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福生:“對,現(xiàn)在就是所有的電廠,除去一些特別小的一些旗縣(音)電廠以外,所有的大電廠都在這個屏幕上都能顯示出來。”從大屏幕閃動的數字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負荷是一千三百萬千瓦。但網內裝機容量卻是三千一百萬千瓦,有一千八百萬千瓦的容量是富余的。記者:“僅火電富余一千多萬?”“對,富余一千多萬。這個呢,富余還有,關鍵還有原因呢,就是受經濟危機的沖擊,有好多工廠開工不足,開工不足,產品滯銷,這樣負荷下降造成的。這個表上看不到距離,但是風電最遠的輸送距離呢,風電廠到內蒙古電網的距離最遠的是200多公里,最近的也是六七十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