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供應環境相對復雜的今天,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永續能源,沒有燃料的價格風險,發電成本穩定,不存在碳排放等環境因素的顧慮,已經在全球范圍受到重視。過去的十年時間里,全球風電裝機一直保持著每年近30%的增速,而我國近幾年來風電裝機增長速度更是超過了70%,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場。 其實人類對風力發電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二、“風”從哪里來
地球上的風能非常巨大,理論上僅1%的風能就能滿足人類能源需要。19世紀末,丹麥人首先研制了風力發電機。1891年,丹麥建成了世界第一座風力發電站。現在丹麥已擁有風力發電機3000多座,年發電100億度。上世紀70年代,受石油危機的影響,美國等一些國家也開始關注風電,到了九十年代以后,由于政策的推動,讓世界風電的發展進入了快速通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場是美國洛杉磯附近的特哈查比風電場,裝機容量超過50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4億千瓦•時,約占世界風力發電總量的23%。到2008年底,全球風電裝機容量達1.2億千瓦。其中位于前三位的國家是美國2517萬千瓦,德國2390萬千瓦,西班牙1675萬千瓦。
我國的風電研究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1986年,中國從丹麥維斯塔公司引進了3臺55 千瓦風力發電機,在山東榮成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小型風電場。中國風電的產業化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龍源包頭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齊來生告訴我們,那時的風機容量都比較小,設備主要是進口。龍源包頭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齊來生說:“哎呀,我們第一批一開始搞風電就是進口了9臺風機,那時500千瓦很大了,單機。真是寶貝國內沒有。我們從天津海關,從這個卸船,然后的話運輸,生怕碰壞了,是非常愛惜,現場又用什么毯子粘著,還把它護起來,有人看它。然后的話,盡快地把它吊裝了,都是那種外國專家。”
這個時候國內風電尚處于探索和示范階段,項目規模和單機容量都比較小,到2000年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也就34萬千瓦。2003年以來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促進下,我國風電開發出現了持續快速升溫態勢。2004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為76.4萬千瓦,2005年達到126.6萬千瓦,2006年達到259.9萬千瓦,2007年達到605萬千瓦,2008年中國以裝機總容量1221萬千瓦的規模在世界各國排名第四。這一爆炸式的發展速度讓全球風電業為之驚嘆,而這一速度背后的驅動力又是什么呢?在內蒙古電力公司總經理張福生看來,企業熱衷風電投資有三大動力。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福生說:“第一大動力就是國家出臺了可再生能源補貼政策,那么國家財政部給風電廠每度電補貼2毛8分錢左右。那么風電廠的上網電價,我們給它支付的是2毛7分錢左右,那么國家核電的風電廠的平均上網電價就是5毛3到5毛5。這樣風電廠本身的完全成本在4毛8。那么風電在內蒙,光這一塊得到的利潤就是一度電5分錢到8分錢,第二大動力呢,就是京都議定書簽訂以后呢,世界環衛組織呢,跟我們內蒙風電廠簽訂CDM協議清潔發展機制。CDM協議簽訂以后,每度電風電廠可以得到一毛錢左右的,可再生能源補貼。
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來源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就是發達國家用“資金+技術”換取自身很難再減下來的溫室氣體的排放權。風電屬于清潔、環保產品,通過簽訂協議后,CDM(清潔發展機制)基金就會對每度風電有0.1元左右的補貼。采訪中我們注意一個現象,在內蒙投資風電企業中,國字號電力企業占到了絕大部分,這是為什么呢?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福生說:“那么第三大動力呢,就是國家發改委對這個可再生能源的扶持政策里邊有一條硬性規定,對幾大發電公司,要求它必須按照火電的裝機匹配5%到10%的可再生能源。否則不給它核定新的火電項目。所以這樣的話呢,那么眾多的火電投資商為了滿足他發展的需要,那么必須到內蒙自治區呢,來爭相來投資風力發電。”
2008年中國風電裝機總容量達到了1221萬千瓦,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具體說,這一容量已經提前兩年完成了國家“十一五”風電發展規劃,中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了2020年全國風電總裝機達到3000萬千瓦的目標, 現在, 這一目標很可能在明年就能提前實現。在投資者火熱的追捧下,這些規劃趕不上急劇發展的變化。但同時還有一個數據又讓我們感到了一絲尷尬,在1221萬千瓦風電裝機中, 實現并網發電的只有894萬千瓦, 這意味著至少有28%的風電設備因各種原因而閑置著,這又是為什么呢?